由品三國想到(1 / 1)

這兩天看易中天先生講三國,真的很被他吸引,雖然他所說的很多故事我都已然爛熟於胸,但還是折服於他這種亦莊亦諧的,舉手投足間大家之風躍然,或許這就是他火爆當時是主要原因吧。任何時代更可以被人接受的都不是那種故作高深的說教,因為居高臨下的感覺早已讓我們不厭其煩了,尤其是現在這個標榜張揚個性我行我素自以為是的年代,誰願意承認別人比自己強呢?即使那個人的確比我們強,我們還是會在心裏吹毛求疵的尋出人家的缺點,品評人家的得失,早就把“人無完人”那句至理名言拋之腦後了,這還不過是一般人的態度合氣量。更有小肚雞腸嫉賢妒能者種種齷齪的攻擊與詬更是不勝枚舉。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liu人物。”千古風liu人物都可以被滾滾大江蕩滌的絲縷不見,更可何況我們呢。即使心有不甘,即使不以為然,但大江還是那條一瀉千裏的大江,它不會因為誰人無關痛癢的攔阻就停滯了東去的步伐。如果不是那本洋洋灑灑光耀後世的《三國演義》,又有誰人會記得什麼關羽張飛呢?

說到這裏,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了於謙,一個功在社稷卻被淩遲籍沒的大明忠臣。他在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京畿之地兵微將寡的情況下,招兵勤王,固城堅守,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抵擋瓦喇軍隊的進攻;而且在蒙古也先以為英宗奇貨可居準備借此大撈一筆的時候,果斷的另立新君,以絕貪望,最終救大明朝於危難,可謂再造之功。後人有詩讚之:“鑾輿北幸國無人,保障須憑柱石臣。不是於公決大議,中原回首盡胡塵。”可是這樣一個功在社稷的千古明臣他的結局又是怎麼樣的呢?最終被放歸北還,韜光養晦又奪門複位的朱祁鎮施以淩遲酷刑、冤死西市。這樣一個大義、大忠、大智、大冤的人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恐怕他的聲名還遠不如說相聲的那個於謙顯赫了吧!千古英雄徒悲涼,隻留下一首樸實無華卻正氣凜然的《石灰吟》供後人憑吊自勉吧。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隻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字廷益,號節庵

生於公元1398-卒於公元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