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轉折點(讀高中)(2)(1 / 3)

八年抗日戰爭的結束,百姓極度需要休養生息。一九四六年,國共在重慶談判,順應曆史潮流、順應民意,達成“雙十”協定,一方麵人民歡欣鼓舞;另一方麵,戰爭對生產力的極大破壞,經濟一時得不到恢複,農業生產停滯不前,城市糧食供應緊張,一度靠美國大米救濟過活。一九四七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重開內戰,這時知識界、學校紛紛走上街頭,高呼“反對饑餓,反對內戰”的示威遊行,蔣介石進而殺害了李公仆、聞一多等人,激怒了學生,“反對饑餓、反對迫害”的學生運動迅速漫延全國。地處偏遠的廣安,全城中學生也跟著鬧起了學潮、停課了,接著來的期末考試也無法進行。剛上初中一年級的王思源對此次學生運動完全摸不著頭腦。學生自治會的頭頭們,在同學中發表演說,叫大家不要進課堂,教育局長來校,馬上跑到雲頂山躲避。這年冬天多雨,陰冷潮濕,王思源天晴下雨都穿一雙布鞋,兩腳跟凍得紅腫,最後破皮潰瘍,疼痛難忍。一天吃完晚飯,自治會的頭頭放風,今天晚上教育局長要來學校,召集學生開會,到時我們通知大家跑上山去。真的晚上十點過,得到通知起床跑向雲頂山。初中學生膽子小,規規矩矩呆在山頂,高中生早就回去睡覺了。鬧了半個月的學潮,期末考試無法進行,學校宣布放寒假。其實這次學潮與校長並無多大關係,但最終還是給他加了一個罪名,在建的一棟學生宿舍,工期一拖再拖,未能按期完工,撤掉校長,另派一名國民黨廣安縣黨部書記來擔任新的校長,學潮就此結束。

這年秋天,王思遠的婚事已經定了下來,正在為他結婚做準備。夏天以來,,他在鄰近的渠縣打工,突然拉肚子,吃幾付中藥不見好轉,並不介意,一天天病情越來越嚴重,無法堅持工作,隻好請假回家治療,經中醫診斷得了痢疾。由於延誤治療,遠近名中醫都請到了,治療沒有效果。近半年時間,用盡家中所有積蓄,傾其全力醫治,最終醫生停止用藥,說無力回天,隻有準備後事。思遠的母親哭幹了眼淚,父親撕肝裂肺到處登門求醫,未婚妻、未婚嶽母跑遍附近名山古刹求神拜佛,抽簽、卜卦保佑女婿平安。快到年終,,思遠沒有死,病情有了好轉,隻可以說他的命長,再一次逃過一劫。可不可以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很難說?

每次劫難之後,王開均不是高興,總是顯得愁眉不展,他又發愁了。不管怎麼說,這個春節,全家人過得還是開心的。元宵節剛過,王思源自己清點好書包行李,向父親提出明天要去上學,你哪天去交費?王開均一下子眼圈發紅,一時說不出話來,眼睛不敢看兒子,扭過頭去,吞咽著口水。

“思源啦,你哥哥生病近半年,家裏的積蓄全部花光了,現在沒錢交費呀!”然後對兒子說。

“不行,上個學期鬧學潮,沒有期末考試,開學前補考,趕不上就考過了,咋個辦呢?”思源著急地說。

“你別急,想辦法,過幾天我去交費,說明原因,請學校讓你補考。”父親見兒子著急,表示理解地說。

王開均嘴裏說想辦法,辦法何來?左思右想,還是想到女兒思玉,看看她家有沒有稻穀?思玉同樣含著眼淚借稻穀給弟弟上學,馬上派幾個人到思玉家將稻穀先運到聶家溝,然後再雇兩三個臨工,加上長工六、七人一次挑到縣城。王思源上學隻拖遲了幾天,並未影響考試。

一九四八年,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都己結束,蔣介石政權搖搖欲墜,處於崩潰邊緣。為防止共軍從陝西入川,蔣介石命羅廣文兵團進駐四川,在大巴山一線設防,同時對老百姓進行清鄉,發放“良民證”,定期或不定期查驗身份,在關隘、路口盤查行人,如果被查人與“良民證”身份不符,就地槍決。王思遠經過一場大病之後,身體基本恢複,年初應聘大竹城關豬鬃社,春節後即將出發。在準備行囊時,發現“良民證”不在,完全回憶不起來丟到哪裏去了。全家人愕然,不知如何是好。要去補辦“良民證”,手續如何,時間多長,不清楚;家景不好,經濟拮據,不容不去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