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芙蓉(三)(1 / 2)

合陽準時到任了,然,眼前的一切都讓他震驚不已。

此方百姓大多過著極苦難耐的生活,幾乎家家都是破屋爛瓦,且衣不遮體,目不識丁,這一年又恰逢幹旱,本就不好生產稻的田地便更是幾近顆粒無收。為官一任誌在民心,身為當地的父母官,他又如何不心生惻隱,將這百姓們的民生大計係在心尖兒上呢?

於是,他日夜修書上表朝廷,以求能夠輕減當地賦稅,且著派了手下的衙司前往最近的大城大鎮,請來大批的手藝工匠、杏林大夫和教書先生來到墨鄉,一麵大舉修繕民房鄉道,一麵大舉開啟民智。

自小家境優渥的他,心中最明白一個道理,若要改善這裏的貧瘠,那便是要改善民風民俗。

然,雖得如此為民請命的父母官傾盡全力的動作,卻也因此地條件過於惡劣,不少請來的人們或因適應不了艱難的環境拂袖而去,或因缺吃少喝而一病不起,隻有那些身強體壯為人憨實的手藝工匠們,倒是留下來不少,還有一些以人為本懸壺濟世的杏林大夫也願意勉強留下。那些教文識字的教書先生們,竟是怎的也不肯留下,於是,這教育孩子抓思築想的差事,便一肩落在了合陽這位縣太爺的身上。

故而,如此平靜的小鄉本應無事輕閑的合陽,鮮有時間坐在堂中或府內休息,卻要常常下鄉走動,一則要體恤民情,關注民生,二是要去那才修砌而成的嶄新學堂,教孩子們讀書識字兒。

想想初來之時,合陽心中的那種酸澀簡直無法用以言表啊!

那滿街的泥娃老人,全都用空洞無神的眼睛望著他,那眼睛中看不出任何的生氣與希望,全都充滿著那種混天度日,甚至是混吃等死的感覺。

再到那學堂,哪裏能算得上堂?根本就是一間原先的土地廟,裏麵的土地公形象已經被蛛網裏三層外三層的纏得個結實,遠遠看去,就像一隻巨大的絲繭。

若是要上課,孩子們就得在這破敗的廟中席地而坐!

眼時下,嶄新的學堂雖也及不得大鄉城鎮,卻也是有桌有凳有窗有門了。

沒有書本又何妨?

合陽如是想著,孩子不算太多,他便先是口傳身授,然後夜裏再挑燈而書,自己手抄編著那些課本,然後,一一發放到孩子們的手裏。

莫要以為他就是這樣一天天度日的,遠沒有這麼簡單!

除了教導孩子們之外,他便終日裏泡在田中,剜著心眼兒的琢磨著,是要如何才能種出好稻,若是不能種出好稻,那此地要以何為民生,如何讓百姓們富足,如何才能讓百姓們吃飽穿暖。

墨鄉百姓對於這個新到任就如此勞心費神的父母官很是愛戴,原先混沌度日的人漸漸團結在了一起,曾經死氣沉沉的地方,變得生機勃勃了起來。

他們這一邊是老爺致力改變民生而絞盡腦汁,百姓們為了配合如此好官而勤奮自起。然,合陽再如何努力,他便隻有一人能擔事的,終也是勢單力薄,而那朝廷應允的一係列折子的批示卻遲遲未見動靜。

故而,當地情況仍舊不明朗,百姓生活仍舊水深火熱。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牆倒眾人來相推!

時至酷暑盛夏,不少百姓莫名其妙的患上了失眠之症,每一個都日夜不得安睡,連孩童盡是如此。街道上便出現了各種各樣,年齡各異的一樣的人。他們全都麵黃肌瘦,兩眼無神,眼窩深深的陷在眼眶裏,一對又大又深又黑的眼圈掛在臉上,若是外地不知情的人來了此地,晚上出來隨便撞上一個,便都會以為自己是到了那豐都城,滿大街流魂野鬼呢!

這樣的惡性循環著,這裏的百姓發病得越來越多,大白天裏大家都在渾渾噩噩,到了晚上卻一個個眼神放光,睡不著就在外麵遊蕩,結果,滿街遍地的都是睜著眼睛,遛晚的人。

合陽也是很發愁的,日裏愁夜裏愁,竟是連自己也愁得生了這失眠之症。

這一天夜裏,他又睡不著了,抱著從那些對此症也束手無策的大夫手中借來的醫書,跑到了山上一個人翻看著,每一頁每一個字都不肯放過。

他派出去求醫尋藥的人,一時半刻也不見回來,上書表奏朝廷的折子,也是一封一封如石沉大海,莫要說回信了,連送信去的人,都是就此杳無音訊,這個墨鄉仿佛被這個世界都遺忘了一般。

抱著書看了又看,仍舊沒有解決的辦法,他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這樣一來讓本來就酷暑難當的感覺,更是顯得轟轟烈烈。

合上書站了起來,合陽用力的伸了伸腰。天上的月亮明鏡如盤,灑了一地的銀白如洗,望著這片潔白又柔和的月光,他本有些浮躁的情緒,仿佛得到了一絲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