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跳槽愛好者的12年:從稅務師到職業經理人
2014跳槽達人,找對“坑”就跳吧!
“中國的古話說四十不惑,但我覺得按照現代人的信息獲取量,三十就足夠不惑了。”胡昊說,他覺得自己正在進入這樣一個階段——“眼前的路變得非常清晰,不再像以前那樣模糊。”
胡昊的經曆看起來像是一個公司人職業規劃的標準模板。
大學畢業後,胡昊進入“四大”之一的畢馬威做稅務師,兩年後就升成高級稅務師,但這時他發現在“四大”可預見的未來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打算轉行。
然後他憑著法律專業的背景,開始在一家外資律師事務所處理涉及外商投資的法律事務,隨後以此為跳板,又轉去一家基金公司負責項目後台的運營支持。
工作第五年,胡昊意識到自己的專業背景和工作經曆無法讓自己真正接近基金公司最核心的投資決策業務,他決定去讀個MBA來補這塊短板。但畢業時不巧趕上了次貸危機,原本打算留在美林倫敦分部的胡昊還是規避風險回到國內,進入一家房地產投資基金。之後,在行業裏輾轉了兩家公司後,他加入渣打銀行股權投資部,擔任房地產投資經理。
12年內換了6份工作,還念了一個MBA,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跳槽頻率似乎有點高。“年輕的時候機會成本低啊,這時候通過跳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損失相對較小。”胡昊說。
其實,在去美國讀MBA之前,從稅務師到律師再到去做基金,就是他拓寬職業通道,並且一步步尋找職業目標的過程。MBA畢業後,胡昊的方向和節奏就已經基本穩定下來。雖然也同樣經曆了三份工作,卻是一直在房地產投資行業發展——這當中的兩次跳槽,一次是被裁員,另一次則是前一次裁掉他的老板離職後將他一起帶到了新公司。
胡昊把MBA作為自己職業經曆的分水嶺。“如果你想明白了要換一個行業,重新起步,MBA是很好的一種過渡方式。”他從自己的經曆中發現,如果隻是通過跳槽的方式,你永遠沒法從一個稅務師變成投資經理,但MBA可以把大家都放到同一條起跑線上。“不過這種絕佳的機會隻會有這一次,要是再選錯也就沒辦法了。”
在2008年MBA畢業回國之後,類似這樣的職業規劃總結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胡昊的思考中,“師弟師妹也經常來向我請教類似的問題,比如應該怎麼選Offer,是不是要去讀MBA。我會跟他們一一解答,但覺得如果把我的經驗寫成一本書,傳播效率會更高一些。”
他開始利用工作日早上上班前的時間、周末以及年假寫作,花5年的時間寫出了一本叫作《爬坡》的書。“我寫作的速度很慢,書稿也磨了好幾遍,用那麼多時間來做這件事,隻是很單純地想讓更多的人少走一些彎路。”
“職業規劃的意義不是在於精準地預測你以後做什麼,而是降低你今後選擇的風險,特別大的錯就不會有了。”胡昊說,職業規劃不是用來限製具體的工作選擇,很多時候也是“摟草打兔子”,趕上機遇就上了。隻不過,“如果你有一個明確而長遠的大目標,它的作用就是在你碰到機遇的時候幫你做排除法,大方向就不會出問題了。”(來源:《第一財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