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級課堂上,為適應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覓得與學生年齡特點相一致的教學手段。大部分教師會將遊戲引入課堂。遊戲,作為孩子與生俱來的虛擬情境,它與孩子的生命發展是同生共長的。這無疑會牢牢吸引學生的眼球,為注意力不能持久的低段孩子找到一台較為適切的心理調試器。但實踐操作中,有些遊戲在設計時,因目標指向不明,導致遊戲的主體功能錯位,不得不讓人萌生遊戲的主體到底該指向誰的價值追問。
《ZCS》教學片段:
師:下麵我們一起來玩遊戲,老師已在三個聲母的上方標了相應的數字。老師讀到哪個聲母就請小朋友們豎起相應的指頭數。
1 2 3
Z C S
(師讀聲母,學生豎相應的指頭)
師:請小朋友注意。老師要加大遊戲難度了。
3 2 1
Z C S
師讀聲母,學生邊思考邊豎相應的指頭。
整個活動,孩子在教者精心設計的豎手指遊戲中忙得不亦樂乎。這種看似順應孩子遊戲天性的活動,實則遠離了設計此遊戲的目的。盡管教師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念讀三個聲母,學生忙不迭地豎起了相對準確的手指。但細細思量,本遊戲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師。教師反複地鞏固著本課教學的重點內容:Z C S,而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習得的反而是與教學內容背道而馳的豎手指。此時,遊戲的最大功能是檢測誰豎的手指準確而非誰將三個聲母讀準確。此設計忽視了學生應該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應該在教者精心設計的遊戲活動中不斷地強化新知,以達到內化、掌握、運用的價值旨歸。這樣強化遊戲形式、弱化遊戲功能的學習活動可謂本末倒置。
反之,如果教者能夠換個角度來設計此遊戲,從發揮該遊戲的終極目標出發,反而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教者不妨放低姿態,由自己豎指頭,學生讀聲母;或由同桌兩人輪著來豎指頭。讓每個孩子都能經曆反複強化念讀聲母的過程。這樣的形式既強化了學生是遊戲主體的本源,又春風化雨般地強化了遊戲的新知內化功能。
遊戲是兒童的本能。遊戲給兒童帶來的是輕鬆而不是負擔。隻要我們遵循它內在的規則,確立遊戲的主體價值。不斷強化遊戲的目標功能,它一定任由遊戲者自由支配和創造。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遊戲獨特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