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間剪紙藝術
藝術之窗
作者:宋坤
剪紙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屬於工藝美術的範疇,在我國農村剪紙也叫窗花或刻紙,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最早產生於我國的漢唐時期。曆史悠久和遍及我國各地民間的剪紙藝術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它在我國有著廣大的人民群眾基礎,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作為製作剪紙的三樣主要工具剪刀、刻刀、紙張我門做一下具體的介紹:
剪刀——是剪紙的主要工具。市場上出售用於裁剪衣料的普通剪刀就可以了。挑選比較輕巧,刀尖比較細一些的,鬆緊適度,刀尖齊刀刃快的就更為適宜.
刻刀——是刻紙的主要工具。主要是斜尖刀和圓口刀兩種。文具商店均有出售。刻刀比較簡單,自己可以動手做。刀片用;舊發條,鋸條、表條均可,用砂輪打磨成所需要的形狀。刀做好後用細線繩綁緊在小木條或竹杆上即可。
紙張——是剪紙的基本材料,紙張選擇得好,能為剪刻帶來很多方便。單色剪紙一般選用國內市場上出售的普通大紅紙,或經染色後的宣紙,效果大方。喜慶,剪出的成品傳統味道濃,每次可刻五六張.
當然我們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麵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台美術等各個方麵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曆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誌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並存,共同發展。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麵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麵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致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麵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麵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了解了這麼多關於剪紙方麵的知識,我們決定去見見我們的老師,聽聽他的講解,我們這次的老師是一位民間藝術家,他的剪紙藝術在當地有著很高的聲譽,他告訴我們剪紙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
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采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麵。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麵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根據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