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第1章(1 / 2)

“嗡——嗡——”

古老而滄桑的佛院鍾聲響起,悠遠綿長,穿過林間、草地,砰然敲擊在安卉心口,隨著那晨鍾起伏,卻帶給她無限安寧。

安卉抬起手腕,看著手腕上輕挽的那108顆金剛籽,嘴角泛起苦澀的微笑,毅然的蹬上這高聳的淩雲寺。

這條蜿蜒而上的林間小路,一直盤桓直到淩雲寺正門口,車子是沒有辦法直接開進去,隻有摩托車進出毫無顧及。

安卉來得太早,因為心裏太急切,天沒亮就趕到山下,半天沒有等到一輛能載她進去的摩托,隻得步行上去。

以她的速度,大概需要1個半小時才能到達,一直在心中腹誹:為什麼佛寺總要選這麼偏遠的地方建造,卻還食著人間煙火。

淩雲寺裏據說有位高僧,非常靈驗。

安卉不為求佛還願,隻想找到這高僧尋一故人。

林間蟲鳥早蘇,正熱鬧的忙活著一日逍遙。

安卉見到寺院大門時候,和尚們早修完早課,正吃著齋食。

見早早的就有女客上門尋問院持,便帶她到了後院等候。

淩雲寺建寺百年,幸運的躲過戰火洗滌,保存比較完好,如今更是年年翻新,香火也算旺盛。

安卉焦急等待,終於見一光頭僧人進了門,輕呼聲佛號:“阿彌陀佛!”

安卉認得這僧人,學樣合實雙手:“明覺師傅,我來尋一人。”

僧人給她一個少安毋躁的手勢,請進坐下,冉冉開道:“施主,你找的人已經不在國內,留下一封信給你。貧僧也不知道他最終的下落。”

安卉眼裏失去迫切的色彩,竟散散的攤坐在木椅裏,扯出一個硬生生的微笑算是道謝。

僧人遞出信箋,自己道了聲佛號離開。

打開那薄薄的信紙:

以為能看盡千帆海,淘盡萬江沙,洗盡鉛華顏,看斜陽西下,聽暮鼓晨鍾,攜手遊盡葒楓林.而今你已有良人,我隻盼你幸福安好!勿念!

安卉拿著信紙的手顫抖著,淚眼朦朧,卻也知道,這個男人終究還是離開......

自己是怎麼離開淩雲寺的,安卉不知道,她隻知道以後自己生命裏仿佛會缺失這麼一點說不清的東西。

————

二十年前。

淩雲寺的院持在廟門口拾到一男嬰,覺得這孩子也算和佛主有緣,便一直養著。

院持法號明覺,以為這孩子是有佛根的,因為他4歲的時候就能背誦完整《金剛經》。

名覺賜這孩子名字——果量。寓意為:正果無量,果報不可思量!

到後來卻發現這孩子除了《金剛經》其他佛卷竟一絲一毫無法入腦,百般教導也無效果,卻也因這孩子清修之餘也多了些歡娛。

無奈、無奈。

安家夫婦是鎮上的手藝人,處事仁德,一手木雕功夫出類拔萃,尤其微雕技術得人讚賞,被淩雲寺請來做工。

這對夫婦多年無子,見到果量相當喜歡,欲收為養子,也好有個傳承手藝的人。

當下找到明覺商量此事。

明覺知道孩子畢竟還小,塵世人,塵世養,最終還是不舍的讓安家夫婦帶走了果量。

果量被帶走的時候已經5歲,已經明白些事非,也是個聰慧的,也很感恩,每年總要陪在明覺身邊一些日子,明覺也很欣慰。

安家夫婦帶回果量,沒多久就給他上了戶口,取名叫安思涵,希望這個孩子能內斂聰慧,涵學承藝。

安思涵7歲的時候,養父母終於誕下一個女兒,叫做安卉,一家人其樂融融。

歲月不饒人,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養母秦氏病逝,安家隻剩一家三口。

養父安國生見孩子們還小,振奮起來擔著一家人的擔子,又當爹又當媽,照顧兩個孩子無微不至。

安思涵懂事得早,除了學習以外,還跟著安國生學著手藝,尤其微雕技術更是青出於藍身甚於藍。

安國生更是看重這個孩子,雖然不是親生的,更像親生的。

安思涵照顧比自己還小7歲的妹妹安卉已經達到溺愛的程度,從來不讓妹妹受半點委屈,好吃的好玩的都先讓給安卉。

父子兩嬌縱得安卉養成些固執、任性、認死理的壞毛病。

安卉雖然已經當小公主當習慣了,在其它方麵也是很優秀的。

比如:學習成績一直比安思涵還好,能說會道,深得大家喜歡,關鍵她還漂亮,除了自己老爹的手藝一點不通以外,各方麵都比較優秀。

當然,也偶爾欺負下疼愛自己的‘木頭’哥哥安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