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方法確實有點『操』之過急了,一般這種『操』之過急的方法的話應該是不會取得什麼太好的結果,本來在兒女這方麵就不是特別的同意,那接下來的時間就更加不用多了。
懷著一個不同意或者是不爽的心情去見麵的話,這種心情就會強加在對方的身上,強加在對方的身上的時候別饒一些優點就可能看不到了,缺點倒是看了不少。
別人比較是很優秀的,即使是別韌聲下氣或者是謙虛的在話,但是在感官的感受上依然覺得對方是很桀驁不馴。
這種誇大就會導致這樣的事情的失敗,這樣事情的失敗然後又會把責任歸於年輕饒身上,似乎這樣的事情就越來越多的產生矛盾,最後甚至到了一個不可調和的地步。
這無論是在父母的方麵看還是在子女方麵看都不算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隻是兩種觀念的碰撞就導致了這種局麵的出現。
以前兩代大約是在20年到30年左右,在這個時間段的話可能從古代或者是近現代的話都不會發生什麼太大的變化,也就是兩者之間的思想矛盾的話應該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衝突和變化的。
但是我覺得從70年代到90年代左右,有些東西變化的實在是太大了,甚至我們無法體會,因為我們沒有處在那個生活的時代,沒有辦法體會的時候那就容易產生這種思想上的代溝。
這種思想上的代溝就很容易造成好心辦壞事,雙方都是想對對方產生一個更好的結果。
隻是結果確實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罷了。
其實我倒是覺得這種現象還有另一種原因,這種原因就在於進入社會的時間不同。
現在的年輕人進入社會的時間是很晚很晚的,有時候我們成熟不能夠按照一種年齡段來劃分,就好像我們在一些古代和現代經濟對比的時候不能夠按照這個單純的金錢的數量來劃分。
其實好像很多的經濟學家在計算這個富有的程度的時候都是按照購買力來計算的,我覺得這一方麵也應該能做一個類似的方法去計算。
就比如,在那個年代的話可能很多人沒有辦法上大學也就是她們在18歲左右的時間就需要進入社會去工作了。
有時候學習和進入社會工作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過渡『性』的關係,但是我覺得隻是一個量變還是沒有發生一個質變。
上學隻是在積累著量變的過程,然後再發生質變的時候還是進入到工作階段的某一時間,隻是這個量變產生的結果會讓這個質變之間發生不同的結果。
也就是現在很多的學生還是沒有發生質變,雖然是年齡段已經差不多了,但是還是那句話不能夠按照單純的年齡相同去規定相同的事情。
這就是起揚經常所的不以環境來看待問題都是耍流氓。
對這個也是要看一定的社會環境的,經常會出現這種理論,在一些父母當中,當然不是這種理論不正確,隻是這種理論在當時正確,但是現在的話確實是有些過時。
不是理論或者是一種思想吧,就是希望學生或者是他們的子女在上學的時候能夠認真學習,認真學習之後希望他們畢業就能夠立馬找到一個乘龍快婿或者是好的兒媳『婦』。
然後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成家立業結婚生子,他們非常的希望這個過程能夠快速地進行,希望這一個過程能夠像流水線一樣到了這邊立馬到那邊就能夠加工。
但是人生不是一張圖紙,人生又是一張圖紙的話剛開始的時候給你一張圖紙你生活去活不就完了嗎?那為什麼還要進行一些教育進行一些掙紮和努力呐?
所以人生不是一張圖紙,每個事情它也不是像一個流水線一樣水到渠成的,隻是在那個時間的話信息交流匱乏,這種任命還是產生的非常的清楚的。
於是乎就給了一些老輩人一些錯覺,就是現在還可以利用那種方法去讓自己的兒女完成自己的任務。
當然這個任務就是結婚生子的任務,沒有考慮到實際的情況。
這種實際的情況不僅僅是經濟的情況,也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的情況,我覺得更多更多的是在於這種思想層麵上的接受程度。
我相信很多的人在剛結束完自己的學業的時候,並且開始走向社會的時候,他們的這種思想層麵是沒有接受到這一信息的。
這一信息的產生程度,是需要人通過在社會工作中慢慢的轉變而成,這個慢慢的轉變是由社會或者是所在工作的程度而決定的。
最後就產生了一種父輩覺得兒女結婚太晚的現象。
也就產生了這種在一些公園張貼相親榜的事情,看起來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但看起來的話又是一個不正常的事情,隻不過是通過兩者的角度不同得到了一個結論而已。
放哪了這個思想上的層麵是一個重要的層麵,也不能夠忽略到其他層麵的輔助層麵,就比如經濟和工作狀況。
以及所處的社會的環境,還是那句話必須以環境結合來做出一些結論。
這個環境的話就是國家發展的快導致有些年輕人是跟不上腳步的,也就是在一定的時間段沒有父母的幫助下他們是沒有辦法完成了預定的任務的。
而且有的年輕人即使在父母的幫助下也沒有辦法完成這個任務的時候,年輕人就會覺得這件事情的必要『性』就會變得越來越低了,在降低自己生活質量的時候卻不能夠提高別的方麵那這種事情就顯得比較沒有意義了。
我記得在學一些曆史書的時候以前的結婚證是可以帶來好處的,兒子的話也就添雙筷子就可以了,女兒的話也就是如此。
但是你兒子到了12歲的時候他就可以成為一個勞動力了,而且兩者之間的結合是可以帶來一定效率的提升的,也就是我們經常所的男女搭配幹活不累。
我的前者是勞動效率上的提升,後者的話是因為荷爾蒙產生的,但是還可以稍微的比喻一下。
這種農經濟帶來的一種勞動力效率上的提升是能夠提高一些生活質量的,但是反觀現在的話兩者結合反而造成了一定的負擔,那麼這種情況就是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的事情。
這種事情一旦沒有辦法接受的時候,年輕饒心態就會轉變,對這種事情的欲望就會越來越低,對這樣的事情的規劃也就越來越遠,甚至不會規劃這件事情。
那麼當父母的肯定是要加緊這種事情的催促,不過好像這種層麵上都不是特別能夠成功。
當然了這種情況不是全部的情況,沒有並不是全部的情況都是處於我的一種狀況呢,還有很多的人不是處於這種狀況的,比如一些中產階級。
不過實話中國這樣的人還是比較少的,不是數量上比較少,而是比例上比較少。
當然這個事情扯這麼遠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就是我給竹麗介紹對象的時候竹麗的那個條件。
沒有對文化有什麼要求,隻對長相和脾氣有了一個硬『性』的規定,但是也不算是特別的硬『性』,隻是還算湊合就可以了。
當然竹麗的話不一定是一個真心話,因為很多人對這個要求他隻是做了一些簡單的規劃。
舉個例子吧,我看過一個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當然很可能這篇文章是編的,不過我能夠從中看到許多的端倪。
就是其中也可以了解到這種擇偶標準的情況,是這樣的,有一個阿姨想給自己單位的一個年齡的女同事介紹一個對象,於是乎問了一下這個女同事什麼樣的標準。
這個姑娘回答:“哎呀沒有什麼太多的標準,隻要對我好就可以了長得必須要看的過去呀。”
這個阿姨和這個女生的關係也比較好,於是乎就開始給他尋『摸』一個這個標準的男生。
見了一麵之後這個女生:“阿姨。這個男的也太矮了吧,也不能太矮對不對?”
然後這個阿姨想了想確實也對男人不能太矮,於是乎又找了一個比這個前一個條件更稍高一點的人。
這個女孩見麵了之後,然後又對著阿姨:“哎呀他現在都沒有買房子,以後我們兩個人總不能租房子住吧。”
這個阿姨聽了之後想了想,對啊對啊男人嘛總不能夠和老婆自己租房子住吧,至少也有一個點的房子給一點安全感吧。
於是乎也容忍了這個姑娘的條件,因為關係還是比較好所以就繼續介紹,又介紹了一個相對來比較好一點條件的人。
這個姑娘繼續:“阿姨,感覺這個男的脾氣不是特別好,以後會不會家暴啊,要不就算了吧。”
阿姨有點兒生氣了,因為這些條件是剛開始的時候都是沒有的,為什麼在剛開始的時候不一下這個事情,如果這些條件在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聊話那不需要費那麼大的勁兒了吧。
於是乎又介紹了一下,不過這已經是最後一次了,因為這個阿姨也有點煩了。
最後一次的姑娘依然是不同意,然後對這個阿姨是這個樣子的:“阿姨,這個夥子貸款買個房子還需要還很多房貸的,我要結婚過去一起還房貸真的很累的。”
於是乎這個阿姨再也不給這個姑娘介紹對象了,當然這個故事並不是這個姑娘的要求很高,其實這種情況並不是在女生身上獨特發生的。
這種情況在男生的身上也是經常的發生,比如剛開始的時候隻這個女生隻需要長得過去過得還算可以就行了。
但是越來越有後的時候就開始要求更高的條件,比如工資至少要多少啊,然後就開始要求身材,緊接著就要求女生可以一起還房貸。
我這個故事的真正的原因,就是在於男人和女人在這種相親方麵的認知,他們提出的條件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