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討體育院校中醫個體化運動養生體係的構建(1 / 2)

探討體育院校中醫個體化運動養生體係的構建

商界論壇

作者:高放

摘 要: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於是一些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在這種情況下,養生這一問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體育院校也將養生納入教學活動中來。我國傳統中醫很早就有關於如何運動養生的理論與實踐,在新的曆史時期,中醫運動養生重新獲得了重視,成為體育院校建構個體化運動養生體係的理論基礎。本文以分析運動養生的指導思想為出發點,對如何構建體育院校中醫個體化運動養生體係做了相關探討。

關鍵詞:體育院校;中醫;運動養生;個體化養生;體係

引言

隨著養生的社會關注度的提升,各種各樣的運動養生方法不斷湧現出來。然而,大多數人的養生行為盲從於流行時尚,並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我國有文獻記載的最早的運動養生行為出現在《黃帝內經》,其中有一些關於肢體運動的記錄。從其創製理念來看,其中已經蘊含了豐富的中醫理論知識,綜合了人體體質、季節特點、生活環境等各方麵的內容。這就給現代個體化運動養生帶來了重要的啟示,我們認為,體育院校個體化運動養生體係的構建也應該以中醫養生學為理論基礎,通過中醫指導下的運動養生行為來強健學生的體魄,達到健康教育的目的。

1.中醫對傳統養生學的認識概述

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傳統養生的發展程度也有所不同。夏商周時期,人們就有了養生的觀念,此時的養生以預防疾病為主,養生方式為占卜和用藥;而到了秦漢時期,養生又有了新的發展,主要成果為《黃帝內經》的成書。《黃帝內經》的成書使養生有了較為係統全麵的總結,後世傳統養生的發展都是建立在《黃帝內經》的理論基礎之上[1]。

中醫對傳統養生學有著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養生思想與養生行為兩個方麵。在養生思想上,中醫認為,養生應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和人的生命發展規律,同時加強個人修養。前者源自於道家思想,它提倡“順四時”,主張養生行為應隨自然的變化而做出相應的改變;而後者包括了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方麵是要強健身體,另一方麵是要加強精神修養,也就是“養氣”,從而使人避免產生有損於人體康健的不益之氣。在養生行為方麵,中醫認為,養生應將服藥與運動相結合[2]。服藥養生的行為在古代比較普遍,曆史上魏晉時期就有服食丹藥的風氣。而此後,中醫中又有許多關於延年益壽的方藥出現,主要是采用中藥材對人體加以調理,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運動養生的行為在古代也廣為流傳,特別是在勞動人民中間,肢體運動的養生方式受到廣泛的歡迎。

2.運動養生指導思想闡述

運動養生屬於我國傳統養生學中的一個分支,但它的指導思想是與傳統養生學一脈相承的,歸結起來有以下兩點。

2.1動靜思想

傳統運動養生理論認為,動靜結合是養生的核心,它既可以作為養生的理論指導,又可以作為養生的方法與形式。動靜結合說源自道家思想,道家的辯證觀點認為,“動”可以使人的機體獲得外力的影響,從而促進各個組織與器官的功能的發揮;而“靜”可以使人的內在之氣運行更為流暢,從而達到祛病的目的。動靜結合的觀點在後世也得到了醫學家的支持與發展,例如華佗的五禽戲就是動靜結合思想的一次實踐,而唐代孫思邈也對動靜結合思想有所補充。現代醫學對動靜結合思想也有所借鑒,在運動養生方麵,現代醫學認為靜養是使人體機能獲得恢複的有效途徑,而適量的運動可以改善人體的微循環和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增強人體抵抗力與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3]。

2.2形神思想

古人認為人有三元,即精、氣、神,這三點是生命存在的支撐,若失去其中任何一項,那麼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影響。因此,傳統的養生家在養生方麵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認知:形體的康健與精神的充沛是使壽命延長的兩個重要途徑。形體的康健是基礎,而精神與形體和諧共生是要義。由此可知,形神歸一是運動養生的重要指導思想。從運動養生的具體行為來看,形神歸一思想認為人體的四肢如手、腳、軀幹等的運動應該與人的心理活動、精神狀態達到和諧一致,並在這個過程中以鍛煉肢體作為基礎,而將養神放在首要位置。

3.個體化運動養生探析

通過以上幾點分析與闡述,筆者認為體育院校中醫個體化運動養生體係的構建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提出不同的構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