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裏?”
“紀良城。”
說完,父親不再言語,沒多久,便傳來父親微微的鼾聲。
芳華正想問關於他太爺爺被人罵做軍閥的這件事,可是他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他慢慢的起身,輕輕的把椅子放回原處,躡手躡腳的走到門前,緩緩的打開虛掩著的門,踱步出去後,又小心的合上門,仿佛他沒來過一樣。
“紀良城嗎?”芳華在回到自己的房間裏時想,“張氏後人,也應該去看看了吧。”
書香門第的芳華對高考自然得心應手,高考過後,他放下了所有的擔子,準備動身去紀良城。
在此之前,父親又告訴了他一個消息,“你別看我們現在是書香門第,其實,在以前,我們是軍武世家!至於其他的,你得自己去查。”
在走之前,芳華收拾了一大堆的行李,又被父親挑出許多。
隨後,他父親給了他一個信封。
“這是你此次前行的費用。”
芳華接過後,沉甸甸的。
“這麼重??”
“怎麼,你嫌多?”
“沒有,沒有。”
父親並沒有去送芳華到火車站,他說,芳華已經是大人了,懂得自我照顧自己了,因此不需要他。
而父親的電話卻是一個接一個地打過來,直到芳華承諾,知道新的消息後就第一時間打電話給他之後,他父親才逐漸減少打過來的次數。
河北與山東相隔並不遠,芳華從早上出發,中午便到了,他背著旅行包,脖子上掛著相機。
相機沒有開機,因為他暫時還沒找到他用一兆多的儲存去保存的事物。
問過當地人後,芳華來到了紀良城。
不是城池已然不在,是紀良新區。
紀良新區的入口處有一個廊坊,廊坊是古式的,正中央有一木牌,刻著四個金溜大字:紀良新區。
廊坊下麵已經不再通車,因為,廊坊的兩根柱子之間間隔不是很大,類似於雙車道,車輛一對,就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於是紀良人又在廊坊的一旁開辟了一條六車道的大路,廊坊也僅僅是被當作為紀良新區的一項標誌性建築物存在。
這是個好的景點,芳華拿起相機,選好角度,毫不猶豫地按下快門,然後欣然自得的看著自己剛剛拍下來的照片。
雖然不通車,但是廊坊下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似乎是漫無目的地想著某個目的地散去。芳華頓時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個中心點,人群以他為中心點朝著不同的方向散去。
芳華繼續看著自己的照片,他注意到,廊坊下的陰影處有一個老人,花白的頭發。他放大照片後,這是一個目光炯炯有神的老人,他一直盯著某個地方,似乎是在等著誰。
芳華放下相機,向那個老人的方向望過去,老人居然在看他。
兩人的視線就這樣撞在了一起,芳華禮貌的向老人點了點頭,老人也微笑回禮。
是在等人吧,芳華這樣想著,走進了紀良新區。
紀良新區,建成基礎也就是紀良城,原來的古城早已荒廢,由於麵積較大,也沒有開發商看中它,古城就自從古城裏的最後一批人走後,就一直荒廢在那裏,任憑風雨摧殘,隻剩下破牆爛瓦的古牆上暗紅的兩個大字,紀良,證明這廢墟曾經也繁榮過,可惜這也隻是曾經。
芳華不知到這些,他完全被紀良新區吸引。
當紀良城還是紀良城的時候,就已經融入了大量的外國元素,其中多為德國的元素。各國僑民在這裏圈地蓋房,引入老人各自家鄉的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等等,也就形成了紀良獨特的多元素文化。
戰時,人們離開了紀良城,共和國之後,人們又回來。隨著人口的肆意增長,殘破不堪的紀良城已經被許多人厭倦,其中不乏有年輕人。終於在上上個年代誕生了紀良新區,古城裏大部分居民搬進了紀良新區,一去不複返。留下來的都是老人,被一家社保福利機構收養,到了上個年代,老人也離開了紀良城。
紀良新區的發展很快速,需要上百年才發展起來的紀良城,而紀良新區隻需要幾十年,甚至幾年。
紀良新區,是絢麗的,是五彩的,是多維度發展的。快速發展節奏貫穿整個紀良新區,新區的樣子幾乎每年都在變化,父親從朋友那弄來的照片,而新區裏卻很難再找到照片裏的建築物。這一下子讓芳華失去了方向,他隻好借助導遊給他發的最新版地圖。
剛打開地圖,映入眼簾的就是各種強烈推薦去遊玩的地方,芳華注意到一個強烈推薦的博物館離他不遠,於是,他便走了過去。
這是一家以民國為題材而建立的博物館,芳華搞不懂這家博物館上強烈推薦的理由,因為這博物館樣子平平,進出的人不過三人,博物館內更是不過百人。
芳華不關心這個,他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那些展品吸引了,明明知道那是贗品,但是,這些贗品堪比真品。。。芳華還是決定把他們畫一些下來。
“你在幹什麼??”正當芳華畫著一個物件的時候,被一個聲音打斷。
他望過去,是一個保安,約莫二十出頭。
“我。。。我在做社會實踐活。。”芳華趕緊合上畫本,說。
保安笑了笑,“那個社會實踐需要到博物館裏來畫這些東西??”
“這。。”芳華一時語塞。
“我隻是想多了解一下,畫下來後,我回家也能研究研究,您行行好,通融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