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年抽空把屋裏屋外不順眼的地方,自己又重新拾掇好。他在小院的四周種了果樹,搭了葡萄架,另外親自給飛燕編了竹搖搖椅。
搬新房這邊位置寬敞,有養豬的地方,劉年心心念念著買回兩隻幾十斤的幼豬。隻要好好照看,過年時殺個百來斤不成問題。
平常的莊戶人家都是養兩頭豬,殺一頭,賣一頭。而劉年也不差這點銀子,他想著養了自己吃,沒有賣的打算。
飛燕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家裏所有的活計都被王嬸包了,醃泡菜的事劉年一個人全權負責,根本輪不到她操心。
別說這劉年天生是做生意的料,飛燕隻帶他認了幾次路,他便勞記在心,輕車熟路了。
而且還把每家掌櫃的性格喜好,記得一清二楚,還專門投其所好,上上下下打理的井井有條。
短短的一個多月就跟大大小小的酒館打的火熱,有不少還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能把買賣做到這個地步,也算是個能人誌士。
蓋房子花銷很大,劉年這幾日東奔西走的聯係原材料,秋下雨水多,他要趕在天冷之前備好足夠的醃泡菜。
天冷了能放置的時間長,還少了製冰的麻煩,省下不少事。
飛燕眼下每天的任務就是,躺在搖搖椅上悠閑的曬太陽,吃零嘴。順便看著大夥忙碌的醃製泡菜的身影。
這小作坊自從轉到新房後,不用院裏院外的跑,洗晾,切配,裝罐都在一個大通間裏完成,做工的速度提高了一倍,在加上幹活能手楊氏的加入,原本兩天的活計眼下一天就完成了。
直到儲備的醃泡菜能管到過年前後,劉年、劉雨兩兄弟才有功夫籌辦新房請客吃飯的事情。
不管劉家莊的村民反應如何,這酒席是非辦不可的。這了幾日,劉年就把兩家要辦酒席的事放出風聲。
這是劉家莊裏的習俗,就是那家要有蓋房、生娃之類的喜事都要請鄉親們到家大吃一頓。
若是為了省事不辦,就會在左鄰右舍落下摳門兒的話柄,日後在村裏抬不起頭,也沒人願意跟這種人打交道。
當然前來吃飯的村民都是要隨禮的,大都是一筐蔬菜,一筐雞蛋,也有送零嘴的,總之都是拿的出的東西。擺酒的人家,也不會拘於這些,本就為了在一起熱鬧而已。
為了擺這次酒席,劉年專門從鎮上買了一頭豬,外加雞鴨魚之類的。既然房子花了大價錢,也不在乎省這一頓吃食,要辦就辦的像模像樣。
考慮到飛燕的肚子大了,屋裏也隻有這幾個人,莊裏的老老少少都來,定忙不過來,劉年便想到了請專門做酒席的班子。
這個做酒席的班子就是平常給忙不過來的鄉親們做酒席賺些手藝錢。都是本村的人,忙時下地幹活,閑時多一份進項。
劉年把做酒席的班子請好以後,給他們講清楚辦酒所需的吃食都買好,差啥東西隻管開口。順便又塞給帶頭師傅二兩銀子,叫他們多叫上一些人,好端盤上菜。
這班頭一聽,連連點頭答應。不就是多帶幾個人嘛,那絕對不是問題。眼下秋收未到,閑著的人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