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春天氣候寒熱不調,很多人患感冒,有朋友讓我再寫一下感冒的防治。在講述感冒前,要告訴大家的是,中醫看病,是一定要分清陰陽的,這是中醫的基本思路,有的人寫出一個方法,就讓所有的人服用,這些人都是沒有領會中醫的治病的道理。
那麼感冒怎麼分清陰陽呢?陰陽落實在感冒中,就是要分清寒熱。以前,中醫把感冒分成風寒、風熱等,其實這樣是錯誤的,其實風寒和風熱不是感冒的分類,而是感冒的不同階段,感冒都是又溫度變化引起人體的機能障礙導致的,每個人的每次感冒,都會經過風寒和風熱的階段前,要告訴大家的是,中醫看病,是一定要分一分。
首先,感冒第一時間是先在身體造成了一定的抑製狀態,我們最明顯的表現是體表發冷,要裹緊衣服,有的時候還流清鼻涕,打噴嚏,傷寒學派說這是外邪襲擊了體表,溫病學說語焉不詳,中醫管這叫風寒感冒,其實這是每次感冒的最初階段。
實際上,各位,這個階段有的時候有點兒長,可能持續個幾天(甚至到發高燒了,中醫說有裏熱了),有的時候則特別的短,幾個小時,半天就過去了,因為它太短了,所以溫病學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所以認為還有一種病上來就是表現為熱證的呢。
各位,這個感到體表發冷的階段太重要了,這個時候病邪還沒有深入,身體的抵抗機能還有能力一下就把它清除出去,因此一定要抓住這個時機啊!
怎麼辦呢?搶時間解除抑製狀態唄!方法其實很簡單,任何能夠刺激身體機能的食物飲料都可以,有的時候,甚至一杯熱水都可以,通常,中醫是用我們做菜用的大蔥的白色的根部,切一下,加幾片生薑(也是做菜用的),在水裏稍微熬一下,注意,要一開鍋就好,不要久熬,因為要的就是它那種刺激的成份,吳鞠通的話說是:“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矣”(他在熬銀翹散時說的)。
我還經常讓人用蘇葉,也叫紫蘇葉,藥店有賣幹的,各位可以在辦公室裏準備一小包,等到別人感冒了,你的身上突然發冷,立刻用開水泡一把,六七分鍾後,就可以喝了。
古代的時候是用麻黃、桂枝等藥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現在不大用了,但是如果真是渾身冷得發抖,一點汗都沒有,那還是要用《傷寒論》中的麻黃湯的,通常表現的用蘇葉、蔥白等就可以了,等到身上熱了,不再發冷,就可以了,最好是微微出點汗,不要出大汗,也不要馬上就去風口那兒站著。
還有個方法就是用熱水袋扶陽袋,放在被窩裏,放的位置是在自己後背的肺俞穴附近,就是靠近肺的脊柱兩旁,不遠不近,不要燙到皮膚,這樣睡覺,也可以幫助陽氣生發,使得體內的抑製狀態得到改變。這個階段,中醫叫外寒階段。
一個方法,就讓所有的人服用,這些人都是沒這個時候如果咳嗽,可以選用中成藥通宣理肺丸。這個方子裏麵基本是溫藥,可以幫助身體組織抵抗。此時治療咳嗽不可以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在外寒的階段處理及時,根據我的經驗,一天的時間就可以把感冒給解除掉。如果您在這個階段沒有注意,那麼,病邪繼續深入,很快,就會到裏熱階段。什麼叫裏熱階段呢?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就是外邪深入,體內的抵抗力量開始和外邪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你的身體的很多地方都成了戰場,此時的表現是:一派熱證,咽紅,咽痛,發燒,身體骨節酸痛,咳嗽等等,診斷指證是痰黃、鼻涕黃,咽喉疼痛,體溫上升。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些內容,我經常通過痰和鼻涕來分析。這個階段張仲景在《傷寒論》裏也有論述,比如白虎湯證等,但是由於那個時代可以使用的藥物不多,所以論述得比較簡單,後世到了清朝,可用的藥物多了,溫病學家們在此處增加很多內容,很好,但是,增加多了他們就覺得這是自己發明的了,不是張仲景論述過的,於是就另立山頭,創立了溫病理論,實際上就是張仲景論述的裏熱的這個階段,隻是溫病學家又在此處根據不同的坐標體係,增加了衛氣營血幾個層次而已。
這個階段怎麼辦呢?扁桃體開始發炎了,開始咳嗽了,這些都讓人無比的難受啊!
此時的方法是,用溫病學家們的清裏熱的方法。一個簡單的藥物組合是:雙黃連口服液(各個藥店都有賣的),就是雙花(金銀花的別稱)、黃芩、連翹,簡稱雙黃連。如果嚴重些,我倒是建議各位,如果您方便,可以自己去藥店買來草藥,自己熬一下,下麵的這個方子是我經常用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基本的方子也就是:雙花十克、連翹十五克、白僵蠶十克(搗)、公英十克、地丁十克、射幹六克、蘇葉六克(蘇葉要熬好藥閉火時後下,泡十分鍾就可以。如果咳嗽痰黃可以加上浙貝母、枇杷葉各十克。
這個方子裏麵的白僵蠶對咽喉疼痛效果非常的好。熬好藥以後,要像喝茶一樣地喝,隨熱隨喝,不能一天喝兩次就算了,要不斷地喝,使得藥力持續。一個方法,就讓所有的人服用,這些人都是沒有熱證,為什麼要加上解表的蘇葉呢?這是我的經驗,感冒基本上沒有純粹的熱證,在裏熱的同時,一定有各種程度的外寒,一定要配合解表,否則效果不好,如果真的全部都是裏熱證了,那個病一定是極其的嚴重了。一般情況下,在喝幾副這樣的中藥後,內熱就可以解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