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辟路而立 第八章 控訴(1 / 2)

李霖心中暗歎了一聲,這首詩豈能是他所作,就算是他身負了前生後二十年所學,也無法做出這樣的好詩,這首詩根本就是從周元的記憶裏麵繼承過來的,在周元生活的位麵之中,曾經有個魏國,有個世子叫曹植,才華橫溢,因為受兄長所迫,逼他七步之內作一首詩,否則便要殺他。

當時曹植的處境和他目前的處境頗為相似,都是手足相殘,兄長相逼,故此他才信手拈來,朗誦了出來,反正這個位麵上也不可能有曹植這個人,那麼李霖就毫不客氣的剽竊了曹植的所作。

李霖謙虛的躬身答道:“回三叔公的話,霖兒不才,正是剛才霖兒有感而發,隨意所作!卻沒想到三叔公聽到,讓三叔公見笑了!”

族人這會兒都在族堂內外聽著看著,當聽到了這首詩的時候,不由得都有點驚訝,作為李家族人,都要年少進入私塾中讀書,對於詩賦大多數人即便是不能做,起碼也有一點鑒賞的能力,所以倒是大多人都能聽出此詩的含義。

至於作為家主的李敬,更是此種高手,寫詩他肯定不行,但是鑒賞的能力還是不錯的,僅僅是聽了一遍,馬上便從這首詩之中,聽出了濃濃的哀傷和無奈之感,另外還有濃濃的悲憤之情,至於詩中的含義,就自然不言而喻,頓時由不得他不對李霖有點刮目相看了。

李家不是名門望族,雖然族中子弟也都入了私塾,請有先生教育,可是這麼多年來,並未出什麼文采飛揚的人物,今日突然聽聞李霖做出了這麼一首好詩,當真讓李敬驚訝異常,不由得趕緊重新打量了李霖一遍。

這一次正眼望去,他才發現李霖並無他想的那樣不堪,從剛才到現在,李霖立於堂前,都是一副波瀾不驚的神態,表現的是不卑不亢謙恭有禮,朝那裏一站,雖然沒有刻意的流露出什麼,可是卻讓人產生出一種卓爾不群的感覺,這種氣質他也隻在徐州的時候,見到過一兩個名門望族的子弟身上出現過,這令李敬更是驚訝莫名,對於李霖的看法頓時產生了巨大的轉變。

李敬實在沒有想到,他這個從來不被他正眼看待過的兒子,居然不知不覺之間,已經長大,而且還具有了這樣的才華,這就不得不讓他感到驚訝異常了。

其實李敬之所以會對李霖產生出這樣的感覺,是很正常的,不單單是他有這種感覺,現在族堂之中所有認識李霖的人,這會兒都有同樣的感覺。

李霖現在身負的是前生數十年的魂魄,前生幾十年在世間浸淫,什麼場麵沒見過,而且他前生文武全才,下馬提筆可以行文,上馬揮刀可以縱橫沙場,更是曾經登頂過人道巔峰,距離稱帝僅差一步,如此境遇養成的氣質,隨著魂魄自然而然的也帶到了這一世李霖的身體之中。

雖然李霖已經可以收斂了這種表象,可是這種氣質是出自骨子裏麵的,根本無法完全掩飾,隨意流露出一點,就足以令人心折了。

李敬看著眼前這個從未被他正視過的兒子,不由得心中驚訝萬分,這還是當初他那個瘦弱,無時無刻都驚惶異常的廢物兒子嗎?在他的記憶之中,偶爾見到李霖,也隻看到李霖十分恐懼,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淒惶的狀態,越是這樣,他就越是不喜歡李霖,越是討厭李霖,更加不願意見到他,以至於腦海之中,根本形不成一個對李霖的直觀印象,現如今突然間在李霖身上發現了這種令他都感到有些心折的氣質,李敬真真是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仔細回味一下這首詩,這首詩其實更像是有感而發,急就而成,不管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意境上都稱不上非常精巧,但是此詩之妙,在於巧妙設喻,寓意明暢。

稍有鑒賞能力的便可以從詩文之中讀出以豆和豆秸之間本事同根而生,隱喻了兄弟關係,如果不是切身感受到兄弟手足相殘的切膚之痛的話,一般人是萬萬做不出這樣一首詩的。

僅憑這首詩,李敬便感受到了李霖心中的那種悲痛和無奈,這麼多年來,作為他的兒子之一,李敬從未關心過李霖一點,可以說是權當沒有這個兒子,任其在族中自生自滅,他其實很清楚,這樣一個人在族中肯定毫無地位可言,被族人兄弟欺負那都是輕的,也難怪今日李貴等人,會膽敢如此囂張的肆意侮辱李霖,這也是他這個父親的錯。

從這首詩之中,他可以聽出濃濃的手足相殘的意味,李霖能有感而發,作出這首詩,難不成還有人試圖置他於死地不成?李敬心中一動,想起了前些天聽聞李霖突然夜間墜河的事情,如果不仔細想,倒還沒什麼,反正以前也沒人在乎過李霖的生死,但是今天當他發現了李霖的過人之處以後,便不能再把李霖視作無物了。

現在仔細一想,就發現這件事似乎並不簡單,從小到大,雖然他從未關注過李霖,但是也沒有聽說過李霖有什麼惡習,更未聽說過李霖有酗酒的習慣,因為李霖根本喝不起酒,其他子弟每個月都有一百到三百文不等的例錢,就算是年紀很小的子弟,也起碼有幾十文的例錢,但是李霖卻沒有,大概也會給他一點,可是一定不可能多,要不然的話李霖也不至於穿著如此破舊不堪的青衫,上麵還打著幾個補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