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香城,夏至未至,日頭卻已然炎炎。偶有風過,仍難抵燥熱,蟬鳴在枝頭喧囂不絕,令人愈加覺得聒噪。然而,街頭的熱浪,終抵不過人來人往與如斯車流。
香城,這座居於嶺南腹地,以加工製造業而聞名的城市,在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晝夜不息,四季無寒,好似一個一直處在奔跑前進中的熱血青年。居住在這裏的八百多萬外地人,似乎總有用不完的熱情,不知疲倦,或者,即便疲倦了,他們也不敢停下來。因為,一旦停下來,他們來此奮鬥養家,抑或淘金的初衷也就付之東流水了。
沈健平、周琴夫婦就是這樣的外地人。他們原是內地的國企工人。九十年代中期,兩夫妻的工作單位受國企改製的風波影響,大量工人被迫下崗。沈氏夫婦雖未下崗,但單位效益差,拮據度日的兩口子商量後,決議下海。隨著下海人潮,他們來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之一,號稱“深圳後花園”的香城。
夫妻倆先是投奔周琴的高中同學,經這位同學的介紹,兩人在香城某工業區一個大廠子打工。沈健平很快做到了廠間主任,工資也將近四千了。後來他們決定自主經營些小生意,便租下當地人的一整棟房子,辦了營業證,開起了旅館,做起了二手房東,留了一樓的一套房給自家住。沈健平時又掛靠快遞公司沒日沒夜的跑快遞,終於攢了筆還算可觀的積蓄。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在這個年底終於深化演變成為“金融大風暴”。本地房東開辦的鞋廠也沒躲過金融風暴的席卷,急於將手頭的這棟房子出手,以盤活資金。沈健平倆口子盤算著把這房子給買下來,就跟親戚借了些錢,把房子給盤了下來。
本地房東的鞋廠做的是外貿鞋,專門對口英法等西歐國家出口貿易。金融危機如一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給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帶來了重創。連美國的花旗銀行都扛不住了,更別提這些小私企了。若不是房東追不回之前累積的貨款,又遲遲接不到新的供貨訂單,這邊又急著發工資給鬧騰的工人們,沈氏夫婦要想以這麼低的價錢買到這棟樓房,幾乎是不可能的。
雖說這房子略顯老舊,可是,六十八萬,著實不是它現在該有的價值。不過,據說,這房子房東當年自建的時候才花了十幾萬。窺斑見豹,由此,足見改革開放的潮流給香城卷來的經濟效益之大。
這天午飯後,沈健平躺在沙發上看《香城日報》。
老婆周琴洗完碗筷,坐到他身邊,說:“老沈,今天上午紅蓮打電話來了,說她老公的賠償款拿到了,你猜猜,她拿了多少?”
沈健平抬了抬眼,並多沒問,又繼續看報紙,靜等老婆說出答案。
周琴也不等他回答,勾起右手的食指,眼裏盡是豔羨,嗓門也提高了幾度,說:“九十八萬!”
聽到這個數字,沈健平驚訝地轉過頭,問:“賠了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