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班上暗地裏萌生的,老師家長們所擔心的“地下愛情”,沈迪也嗤之以鼻,她很清楚他們的結局——連夫妻都可能“勞燕分飛”,正常年齡男女之間的愛情尚且無從預料其合理的結果,早戀無疑帶來的隻是惡果。
沈迪在很長的這些年裏,會對男同學那般冷淡,執拗地拒絕男生各種各樣的示好,很大程度上和父親沈健平的外遇事件有關。在沈迪心裏,盡管和很多女孩一樣向往美好的愛情,但她對愛情又始終帶著一種懷疑的態度。
即便在大學階段,當身邊的女孩們都讓自己美麗的青春之花沉浸在愛情之河的時候,沈迪堅決兩耳不聞他人的春花秋月,那些銀亮銀亮的青春歲月,竟大部分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理所當然的,她的專業成績從來都是年級前三名,年年都拿專業獎學金。她也經常參加課外實踐,又是學生會骨幹分子,各種榮譽證書壘在桌上都有小山高了。每次寒暑假回家,沈健平、周琴看到沈迪捧回來的證書、獎學金,心裏甚是歡喜,覺得女兒真是給自己爭氣。
沈迪會這樣鍾情於讀書,和她自小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沈健平夫婦給沈迪自始至終都強調一件事——讀書才是頭等大事。從小沈迪從父母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周琴更是無數次提醒沈迪,什麼階段該幹什麼事要清楚,作為學生,讀書階段,好好讀書、認真學習才是正道。
沈迪也的確喜歡學習。按親戚們的說法,這妮子興許就是天生的。沈健平曾告訴沈迪,她滿周歲那天,按家鄉習俗,要“摸周歲”。沈迪麵前擺著一堆東西,零食啊、算盤啊、書本啊、錢幣啊、小刀啊……沈迪其它東西碰都沒碰,獨獨摸了書,還正兒八經地翻看起來。大家看到,都樂得笑起來,說:“這小妮子看來還想做個大學究呢!”
愛讀書,這其實也是沈迪自小養成的習慣。小時候,她住在爸媽單位分配的筒子樓裏。這棟樓是夫妻樓,樓裏住了十幾戶人家,一樓全部是廚房,每家一間,二樓三樓全是臥房,每家兩間。爸爸媽媽一間房,沈迪自己也有一間房,房裏放了個書架,擺滿了書。
沈迪沒辦法像鄉間的孩子,可以和兄弟姐妹們、小夥伴們玩各種遊戲鬧成一團。父母要上班,她就在家裏看童話、故事書,看《十萬個為什麼?》,還有沈健平收藏的一堆武俠小說。小時候,沈迪常常幻想自己是個俠女,執劍天涯,濟窮扶弱。那時,沈迪的二舅正讀高中,搜集有很多連環畫小人書,她也常去蹭了舅舅的書來看,曉得了很多故事。周琴對女兒的教育也不遺餘力,單從她老早就把沈迪去學校讀書這點就可見一斑。
沈迪是那樣的傾心於讀書時的那種沉靜氛圍。輕輕的翻書聲和淡淡的書香味,足以讓她沉醉其中。走進書籍的世界,她隻覺得世界上所有的喧嘩、所有的煩惱都消失了,一切都靜謐得讓人淡定,在書籍的世界裏,她盡情地享受著閱讀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所以,在她看來,大學時代與其把青春耗費在終將淪喪的所謂“愛情”裏,還不如珍惜這大好的青春時光,好好讀書,獲得知識,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收獲。聽聞的諸多事實也證明,她的想法沒有錯。先不談畢業前就撒手分開的。畢業後,戀愛的同學中,大多數都因了各種各樣的原因分手,能成雙成對的少之又少。大學同學中也有讓大家頗為看好的兩對,畢業後堅持了快一年,這不,最近聽說,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了。這些現實在令人唏噓不已的同時,也不得不讓人感慨現代愛情的“快餐化”。往事曆曆在目,沈迪想:自己今年也二十一了,該是談戀愛的年紀了,可是,哪裏才有這樣一份有始有終的愛情呢?這樣想著,沈迪覺得自己也並不是不相信愛情,隻是這樣的堅守,是為了等待一份不為世俗汙染的、恒久至終、廝守一生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