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說
作者:老鬼阿定
未來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定帶有鮮明的IT特征,必定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為載體、為工具。
剛剛結束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前所未有地確定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任務,要求全黨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要求全黨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六中全會剛剛結束,各相關部門和各地就已經行動起來,在研討、在規劃、在部署,全國範圍文化建設的熱潮就要到來。
縱觀人類文明史,每一波文化高潮都與當時的科技密不可分。古希臘文化基於大理石,中國傳統文化基於木構和紙墨,上世紀初美國文化基於電影電視。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未來中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定帶有鮮明的IT特征,必定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為載體、為工具。
大發展大繁榮首先是精神產品創作的大發展大繁榮。六中全會要求全麵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 當今時代,各類精神產品無一能脫離IT。文字類、影視音樂類作品或已完全數字化、或部分數字化。表演類如奧運開幕式IT是重要的新興藝術載體和表現形式,一如中國傳統的木構和紙墨。再退一步看,所有精神產品的創造都需要以IT為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講,正如中國傳統文化成就文房四寶一樣,當代中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呼喚並終將成就信息化的新“文房四寶”。
大發展大繁榮要求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一方麵數量巨大的數字化的精神產品要快速傳播,另一方麵人民群眾要求能快速方便低成本地進行以高清、3D、交互、移動為特征精神文化消費。這樣,信息化的文化傳播基礎設施的概念就浮出水麵,它不同於以往的電信電視互聯網和三網融合,也不同於傳統的文化站、文化宮。大發展大繁榮將呼喚並終將造就政府主導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的信息化文化傳播基礎設施。它將有公益性、運營性、服務性、高IT的特點。
大發展大繁榮要求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按近二十餘年產業發展的曆史看,成就支柱產業的方式無非是兩條:一條是組建大國企,一條是建設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大國企,不論是創作性的企業還是運營性的企業,必然是高IT企業。而文化產業園則是眾多中小文化企業的家園。這些園區應該為中小企業提供公共信息化“文房四寶”服務。與製造業、傳統服務業相比,文化產業是高IT產業,其IT濃度類似於現代服務業。
當前,IT產業界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置身於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浪潮之中,和文化界人士及相關政府部門一道,共同謀劃未來,共同迎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出IT人的不可替代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