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選刊》杯首屆全國雜文大賽頒獎大會暨“雜文論壇”特稿
作者:張心陽
寫雜文,我們大都提倡眼睛向下看,關注庶民、同情草根、悲憫蒼生。其實,也要將眼睛向上看。這個“上”就是當政者、決策者和社會管理者。當政者本在民之下,但中國現實還是決定他們在民之上。他們為民所選,食民俸祿,為民做事,理所當然地要接受民眾的監督和批評,接受雜文的鞭策和解剖。也隻有眼睛多往上看,才能寫出更有意義的雜文。
首先是看上所言。在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中,來自執政黨的創新理論及其指示精神始終是主流聲音。必須承認,每逢重要契機,執政黨的理論大都有所創新。這些創新,既是來自於社會實踐的推動,也來自於對社會未來的前瞻。這樣,在創新理論中我們很容易看到有很多可供我們選擇的話題進行雜文寫作。比如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這是五年才有一次的重要文件,其中不乏理論創新,如“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這是黨執政以來第一次把民主提到社會主義發展生命的高度來認識,也是重要的雜文創作話題。我們可以領其要旨變成雜文語言——向某些權力者告誡說:“不民主就是不要命。”顯然,這樣的話如果無緣而起,是沒有報刊敢用的,但緣自於中共中央文件,並無犯忌,效果自然也不言而喻。又如十七大文件中還講到“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這也是十分重要的觀點,在人們對社會價值取向出現不同看法的時候,特別是如何麵對“普世價值”之類的問題時,“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觀點就能成為我們運用雜文進行辨析的有力依據——既然我們是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那麼,隻要你說的普世價值是人們追求和向往的,那就應當尊重和包容。總之,中央文件中有雜文選題;寫雜文也要學習中央文件。
其次是看上所行。“聽其言,觀其行”是老祖宗對我們的告誡。雜文不隻有批評的功能,還有勸勉、告誡和鼓勵的功能。高層一些好的做法,我們不妨加以讚許和鼓勵。記得胡錦濤任總書記不久,到山東視察工作,不僅輕車簡從,而且住酒店不搞過大的警戒,行人如常。這就是很好的事情。興之所至,我就寫了篇雜文加以讚賞。當然,我們可能更多的是要提出質疑和批評。這也無妨,善意的質疑和批評並非不能接受。比如,在電視新聞裏,我們看領導人視察工作,所到之處都是“高興地說”,從來聽不到“不高興地說”。是現實社會中從來就沒有領導人不高興的事嗎?怎麼老百姓就有那麼多不高興的事?這樣的文章就完全可以做。還有,早幾年發達國家刮個颶風也好,撞個火車也好,垮個房子塌個橋也好,死那麼幾十個人,我們又是問候又是致哀。可咱們遇到的天災人禍死的人多了去了,怎麼就沒有人問候致哀呢?這種明擺著的事雜文人就應當關注,可以要求“尊重自己的公民”。現在中央領導同誌的作風較過去轉變很多,在大災大難麵前的表現,不僅贏得國內民眾的認可,也得到外國媒體的稱讚。這裏我想說的是,這種轉變是與雜文的推動有著一定關係的。
再次是看上所關。“關”就是相關和關聯。物有本末,事有始終。許多事情看似發生在下,而根子在上。“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輟其流,則遏其源。”比如說房價問題,這似乎是一種市場行為,你買不起隻能說明你沒有錢,沒有文章可做。其實,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問題在哪裏?不在房子,而在土地。土地出了什麼問題呢?土地歸屬這個問題大家都有誤解。我問,土地是誰的?你會說是國家的。我再問,國家是誰的?是人民的。那就說明土地是我們十三億多公民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一人一份。那麼一人分一塊自己蓋房子行不行?不行,各行其是就蓋亂了,於是就把土地交給政府代管。政府是公民的守夜人,是替老百姓看地的。現在好了,這個看地的仆人和開發商串通到一起,把主人的地給賣了,蓋成房子再高價賣給主人,還說“你買不起我給你貸款”。世界可以允許這種事嗎?世界上有這樣的政府嗎?我想如果這樣來想問題,就有很多文章可做。這種與上關聯的事很多,許多雜文、時評都做得很好,這裏許多方家也一樣做得出色,我講出來隻是希望這一點更受重視罷了。
(作者係《解放軍報》評論員、《雜文選刊》杯首屆全國雜文大賽作品一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