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軍的陣勢,因為中央位置被回軍的壓迫且有意收縮,使中間部位塌陷,形成了半環形的凹處,而堅守的兩翼突出出來,形成一個隱形的包圍圈兒。
為了驗證自己的策略和戰術準確,駱秉章親自出馬,以七十餘歲的高齡,帶領一部,堅守在左翼陣地上,那裏,四千餘華夏軍以騎兵步兵車兵槍矛兵力為聯合,牢牢地捍衛著陣地,形成了一道堅固的牆壁,將回軍的騎兵隔絕在外,不能有任何進展。
右翼的情況也是這樣,劉佳輝旅三千餘人,成為回軍左翼騎兵的克星。
回軍騎兵奮勇衝鋒,試圖一舉破陣,將華夏軍擊潰,在這種大規模對戰的情況,任何一方大陣的崩潰,也就意味著大量傷亡的開端,那逃跑的一方,必然會在動搖和逃跑時,遭到大量殺傷,現在,回軍的馬隊異常精銳,一旦真的出現華夏軍崩潰的場麵,那兩千餘回軍騎兵,可能會追上數十裏,將三萬華夏軍砍得一個不剩。
懷想著宏大的目標,回軍騎兵奮勇當先,一波波朝著華夏軍的邊翼陣地猛衝,軍刀閃爍著烈日的光輝,雪白一片,戰馬得得,蹄聲踏碎了一路行來死寂的陝西地麵。
騎兵組成了人牆,長矛如林,加上刺蝟般的車陣,使回軍的騎兵喪失了必要的衝擊力,成為麵對麵戰鬥的死鬥局麵。
華夏軍很狡詐地不和回軍硬拚,而是以洋槍的射程,獵殺回軍騎兵,盡管裝彈速度令人發指,可是,嫻熟的洋槍兵還是將三五十米之內的回軍打得人仰馬翻。
回軍毫不猶豫逼近了,和華夏軍的騎兵對砍,這時,華夏軍的步兵又卑鄙地投出了手榴彈,在回軍的頭頂上,背後爆炸,這種小型的點燃類的炸彈,隻能投出二十幾米遠,可是,對於近在咫尺的回軍騎兵來是,正中命門。
許多回軍騎兵,還沒有和這種火力凶猛的敵人交戰過,甚至,許多人本來就是普通農牧民,識得獵槍卻不知道爆炸物的。許多戰馬更是驚恐,被轟炸了幾次,有的扭頭就逃,根本不管騎手的駕馭。
回軍騎兵沒有發揮應有的威脅作用,華夏軍的兩翼沉穩如山。
當回軍衝擊到了大陣中央以後,繼續發展時,也忘記不了攻擊兩翼,但是,苦守的兩翼華夏軍,用大量的手榴彈,轟得回軍步兵死傷慘重,一籌莫展。
時間很短暫,六七百米的距離,在奮勇的回軍衝擊下,若不是華夏軍步兵的有意遲滯,三兩分鍾就衝到了。
這時,羅陽親自操縱的炮兵團,實際上,新鑄的三十門飛雷炮加入以後,這個加強炮兵團的實力就是一個旅。
八十門的飛雷炮,一字兒擺開,三十餘門洋炮,使戰場的炮火密度相當大。
因為過於笨重,許多鐵鑄炮都留在漢中,沒有運算到此。
時代讓炮兵成為十九世紀的驕子,而羅陽也有幸能夠穿越到此,躬逢其盛,正好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洋炮的炮彈不多,華夏天國軍還沒有學會自己製造,所以,謹慎使用,因為炮彈射程遠,在千米以上,被賦予了轟擊敵人旗幟和軍官的特別獵殺的人物,要求準,狠,慎。
飛雷炮則是主戰的兵器。
最先開始戰鬥的是洋炮,每一個指揮的洋炮小組軍官,都配備了一個望遠鏡子,這是滿清開國,清軍大量轉給此物以後,給華夏軍的貢獻,全是繳獲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