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護帝陵(1 / 2)

太平軍中,居然有高級將領,為了整頓軍紀,和下級發生了尖銳的衝突,從而決裂而死的!如石達開的族弟石鎮吉,為了捍衛軍紀,和兩湖為核心的部下發生衝突,最終他隻帶千人脫離大部隊,西進尋找石達開,路上為地方團練所破,被俘犧牲。

試問,清軍有這樣的將領嗎?

越來,羅陽越是敬佩太平天國,越覺得背離太平天國,實在是一種遺憾。不過,大錯已經鑄成,無法再挽回了。也許,華夏天國的旗幟,比太平天國更具有統戰效果吧?

對於太平天國的拜上帝教,羅陽是無法苟同的,這一點幾乎無法妥協。

正在羅陽的思想褪變和軍事勝利相伴隨,華夏天國軍在陝西氣勢磅礴的時候,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銳王,白彥虎正帶領數萬回軍,向黃帝陵奔馳,意圖不軌!”

這不是別人,而是老回軍戰俘,現在的華夏軍一部分。

在編製成回軍部隊以後,這些回軍,受到了羅陽部隊宣傳戰士的重點教育,反正句是國家統一,各民族和諧的內容吧,講多了,在回軍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因為,羅陽軍以絕對沒有懸念的優勢擊敗了回軍,反而施行如此的仁慈政治,這是絕大多數回軍官兵沒有想象到的,如果按照回軍上層將領的原則,對等報複,羅陽軍完全可以將回軍連同家屬,殺了幹幹淨淨!

回軍官兵盡管都有血性,也都有民族狹隘性,但是,也都是理智的,知道了羅陽和華夏天國的好處,對於華夏天國的政策,十分感激,已經在心裏認同了這個國家政權,決心捍衛這個保護自己根本利益的集團。

畢竟,回軍是陝西一帶的土著,地理形勢熟悉,所以,羅陽很快就派遣了數百回軍騎兵,向著陝北一帶滲透,偵察,以獲得更多的情況,所謂中國傳統的統治術為“以夷製夷。”其實是利用同族人的情況熟悉條件,來控製那一族人。

羅陽防範的重點,是回軍的殘餘,避免某些逃亡的將領,糾集起新的勢力,在陝西興風作浪,禍害國家。

這個做法被證明是正確的,逃亡的回軍領袖很多,最典型的有兩人,一是崔偉,此人足智多謀,二是白彥虎,因為哥哥被華夏天國軍的炮火擊斃,因為回軍大帥任武被襲殺,耿耿於懷,年輕的他性情倔強,非要一逞英雄不可,所以,在稍事喘息以後,居然糾集了兩萬餘回軍,向著陝西黃帝陵進發。

“挖掘掉漢族的祖先墳墓,與漢族不共戴天!”

白彥虎的豪言壯語,完全背離了一個華夏民族一分子的根本立場,墮落成為一個可恥的民族敗類!

盡管你現在是東幹族的祖先,可是,你已經不是華夏民族的部分了。

前來彙報的回軍騎兵,也十分氣憤和擔憂,因為,他們的思想意識實現了華夏本土化,知道,要想在這裏繼續生活,安居樂業,必須尊重最基本的事實,這兒,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集團,可以有矛盾,可以偶爾激化,但是,不能決裂!

羅陽獲悉以後,勃然大怒:“來人,以全部軍隊北上討伐白彥虎,捉住這廝,淩遲處死!”

白彥虎的罪惡行徑確實引起了全部陝西人的憤怒,不僅是漢族,就是滿族也憤怒不已,因為,在入主中原以後,為了親善融合,滿族也自稱是黃帝某子,遊牧於北方,最後安家落戶在了東北地區。黃帝,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或者文字符號,而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