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G大調”與“G小調”的變奏(1 / 1)

東湖人語

作者:曉方

今年出台的全國“十二五”規劃,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是7%,這是近20年來各“五年規劃”中較低的一個目標。調低GDP增速目標,是出於經濟中長期發展的考慮,是要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也更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地方的目標有些不同:有24個省市區提及了“十二五”經濟總量增長率,最低也有8%,最高的是13%,有的還提出翻一番。

“GDP新聞”一直是我國媒體報道的重點內容。中央媒體和地方的媒體是“各為其主”, 各吹各的調:全國的GDP目標調低了,中央媒體就拉“G小調”——GDP新聞少了,增加了科學發展和百姓民生的內容。而地方GDP目標居高不下,地方媒體也就一直拉“G大調”——GDP報道仍是報道重點,繼續占據著顯著位置,即使是一些“科學發展新聞”,往往也是披了一件“發展馬甲”的GDP新聞:標題是全麵發展,內容仍然是經濟增長。如同一些地方官員,口裏喊的是科學發展,一涉及具體內容就是“經濟增長多少”、“今年投資多少”、“招商引資多少”。

從媒體數量來看,地方媒體遠遠超過中央媒體,所以,GDP仍然是大多數媒體上頻頻亮相的熱詞,仍然是多數媒體的主要輿論導向,仍然傳遞著重要的信息:GDP還是各地追求的主要目標;還是考核官員的主要依據;GDP仍然繼續走紅發燙。

然而,這種地方GDP熱和“GDP新聞”相互作用的“交響”,也許反映了一個不容樂觀的現實:地方GDP增速是導致地方政府債務的重要原因之一。審計署發布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107174.91億元,引起社會上強烈關注。為何會產生巨額地方債?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所長高培勇認為,“政績觀、財政主體多元化和地方財政不健全是其產生的體製性因素。”(2011-07-08人民日報)

為了政績,為了GDP的高增長而舉債增長的做法是不應該鼓勵的。從國家領導人到專家學者,很多對此深有警惕:“我最擔心的是經濟過熱。我搞了50多年的經濟工作,我能深刻體會到我國的這種‘綜合征’,日子稍微剛好過一點,就搞浮誇的作風、盲目的自滿,莫名其妙的折騰、無知的決策。”(《朱鎔基講話實錄》第四卷第480~489頁)“我們建國以來的教訓是什麼,是急於求成,以前是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現在是GDP賽跑,所以才有那麼大的投資、那麼大的貨幣量。”(俞正聲在上海交通大學的講話,2011-06-24南方周末) “中國從‘大躍進’時就有經濟增長率升級大戰的曆史傳統,盡管有許多極其深刻的曆史教訓,但‘GDP升級大戰’的機製始終存在,一有機會就會出現。新的‘GDP升級大戰’如同拉開新一輪‘大躍進’的序幕,如果中央不警惕並及時遏製這一傾向,‘十二五’經濟增長的層層放大效應隻會比‘十一五’有過而無不及,中央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也可能落空。”(胡鞍鋼《要警惕地方GDP升級大戰》2011-01-02聯合早報)

人們擔心,如果不有效製止“GDP競賽”的勢頭,任由各地繼續在以GDP的“硬道理”論英雄、比政績,不僅中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難以實現,而且還將陷於舉債發展的循環,克服通脹壓力的任務也將更加艱巨。

媒體具有重要的輿論引導作用,尤其中國新聞主流傳媒特有的“喉舌”性質,它所傳播的內容具有更大的權威性,影響力更強,放大效應更廣。任由一些媒體積極配合各地的“GDP升級大戰”,也許會直接和間接地產生一些不容察覺的後果嚴重的消極影響:它可能在“自我反饋”作用下進一步鼓勵地方政府的GDP主義;還可能帶動全社會包括行政執法部門、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的GDP崇拜;一些掌握審批、執法、監管權利的單位,可能會以種種方式尋租;廠商則可能為了“50%的利潤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至於一些個人,可能會為了撈錢幹出一些違法亂紀違背倫理道德的勾當。而當全社會的追求目標全部被“GDP化”“貨幣化”了以後,人也就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追求金錢的工具。——真希望這些是杞人之憂。

所以,既然連中央都降低了GDP的增長幅度,整個社會也意識到了GDP崇拜的問題,特別是“7·23動車事故”後,社會上對忽視安全與環境的“高速增長”模式質疑之聲越來越大的時候,媒體是否可調低一點“GDP新聞”熱度?如果你拉“G小調”,他拉“G大調”,怎能合奏出一部和諧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