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忘了一句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必有所求,特別是那個人還不是個傻瓜的時候。
林昭從來都不是一個可以用常理來推斷的人,看似是為了程惠許諾的那些好處,其實在他心裏這不過是占了很少的一部分而已。當前世的鄒旭和寧茹成為今世的林昭與林黛玉,並且往日的仇怨漸漸淡去的時候,鄒君悅變成了一個兩人皆不可說的存在。做為一個父親,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兒子被別人害死,並且自己還在後麵推波助瀾。如今回首,林昭雖不能說後悔,愧疚是一定的。
自從君悅逝去,不管是做為鄒旭還是做為林昭,他都一次沒有夢見過這個孩子,回想的時候也好似隔著一層什麼東西,隻有一個虛影看不清麵容,他便知道那個孩子必然是怨恨著他的。直到黛玉頭胎生育當天,他終於在夢中看清了,原來君悅當年與他竟如此神似!揮手再見時的笑容和他記憶中的自己如出一轍。當年為何從不覺得呢?
從那時起林昭便對後來的楊毅存了不一般的心思,想著君悅當年最親母親,如今他母親成了黛玉,再次投胎必然不舍得成為別人的兒子。所以,楊毅定是他兒子君悅無疑!也不知道如果楊時禮知道自己親近的小舅子將自己兒子當成了他的會是個什麼心情。
楊時禮的心情暫且不用去管,黛玉知道的時候卻是快要被氣炸了。
離楊大哥將張大儒留下的文稿上交帝王的事情已經過了四年,這四年裏楊家人時時低調,楊時禮遊山玩水的興致都沉靜下來,一心養兒育女整理文稿,就怕有人說什麼給楊家帶來麻煩。而黛玉養孩子也漸漸養出樂趣來,看著他們從小小的一團越長越大,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真是越看越覺有趣,老想著不著痕跡地蒙住父母,殊不知父母也是從那時候過來的,對他們的想法知道得一清二楚,裝作不知道不過是在逗弄他們。
而林昭因著自己高超的手腕和有林如海照應,一步一步走向高位,自從林昭調任回京,林如海為了不擋兒子的路都已經心生退意,武琳也育有一子兩女,林如海和賈敏更想著含飴弄孫。
總的說來,兩家人的生活都還算不錯,各有各的幸福。直到一封聖旨打破平靜……
京中的權貴都知道幾位皇孫正在選伴讀,有些人家打破了頭鑽營,有些人家就聽一耳朵一笑而過了。所謂的皇孫伴讀有兩種,一種是真的伴讀,跟皇孫之間的關係就像朋友,一起長大,一起打鬧,在學堂裏相互扶持,長大了也親近,這樣的人名額確定下來之後皇帝通常會下發手諭象征性的詢問一下對方家裏長輩表示尊重。另一種則是變相的下人,讓簽了賣身契的奴才去陪著主子讀書太過難看,太傅們也不屑教導這些人,便有了替皇孫們抄書替罰的“伴讀”,這樣的伴讀若是皇子們就是各自的母親張羅,若是皇孫們一般都是各自父親張羅,皇帝是從來不管的。後者是小門小戶晉身的一個好渠道,而權貴們爭搶的當然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