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行天下王做主 第一百二十六章 頭角崢嶸(下)(2 / 2)

宋應星和孫元化一聽王爺這樣說,立即站起身,抱拳說道,“王爺,我等遵從王爺的命令,一定煉出好鋼。也要打造出一支強硬的炮兵師,為王爺爭光”,孫元化最後補充道。

朱常浩一看的事情已經達到目的,再說這天色一而不早了,就讓眾人回去。

朱常浩剛想吃完飯睡會,劉正又進來了,手裏拿著一封情報,說道,“王爺,伏波水師的情報。”

“撕開,念”

“俞自離開漢中以來,已有四十餘天。今日不負王爺厚望,在七月朔望之際,已經貫通靈渠漓水,現在在北部灣海域,大肆收購稻米,有百萬斤之數。

但末將知道,這隻是杯水車薪。後,末將以定金高額之誘,驅紅毛夷人從莫臥兒等地販來稻穀,數量不下五百萬斤……最終,大米已有八百萬斤。今歲約九月之際,末將會帶領船隊歸來,請王爺審閱大米。俞,元年七月下旬於瓊州府。”

朱常浩聽完,就明白這次的糧食,至少不下八百萬斤,心裏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糧食是有了,但朱常浩知道,二十一世紀的那個時空中,大明真正地覆亡,就是因為糧食。

畢竟明代滅亡,清軍隻是外因,根本原因是李自成與張獻忠兩股農民軍。

農軍哪來的?來自陝北延慶府。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北人,骨幹也以陝北饑民為主。

為何陝北鬧饑荒?因為地主兼並土地,民不聊生?

不對。

陝北土地貧瘠,以小農為主,地主不多。他們沒比普通農民多幾畝地,要是鬧旱災,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

其實,饑荒的原因很簡單:明末人口逼近二億,而糧食增長的空間耗盡,難以負荷,各方麵都出現崩潰的征兆。

與此同時,西北(特別是陝北)的軍人及預備役軍人很多,是明軍的兵庫。全世界,軍人都是必須安撫的,就是現在米國,招公務員也優先照顧退伍軍人。

然而,西北明軍活得實在很慘。崇禎時,都督盧象升巡視邊防後給朝廷彙報西北軍人慘狀:“今逋餉愈多,饑寒逼體,向之拿錢借債,勉製弓矢槍刀,依然典賣矣。

多兵擺列武場,金風如箭,餒而病、僵而仆者紛紛見告矣。每點一兵,有單衣者,有無絝者,有少鞋襪者,臣見之不覺潸然淚下。”實際上,明亡之前二三十年,部隊因為欠餉嘩變的屢見不鮮。

難道明朝官員沒腦子,故意開罪軍人?不是。農軍起義之初,總督楊鶴計劃招撫,出糧賑濟。農軍一聽政府有糧食補助,便偃旗息鼓,招撫受降,不鬧事了。但陝北多少人,多少張嘴,政府賑濟得過來?本來賑濟就杯水車薪,再碰上克扣,“所救不及十一”。最後陝北義軍卷土重來,席卷南北,也就天下大亂,不可收拾了。

如果農軍是普通農民,政府或許可以動用職業軍人擊敗,但農軍的骨幹也是職業士兵,明軍就打不贏了。原因很簡單:同為職業軍人,一邊是有飯吃的官軍,另一邊是快餓死的叛軍,你說誰的鬥誌強?而且,官軍也鬧糧荒,不少官軍跟農民軍打著打著,餓極了,也造反了。

這個現象,人類史上叫做“馬爾薩斯問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最終導致人類大危機。而且他認為,這個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就算糧食暫時增長了,人口也會跟著增長,但糧食不可能永遠增長,因為土地和產量必定有限。那怎麼辦?一種辦法是節育,馬爾薩斯讚成這辦法,但在避孕藥和避孕套之前的明朝,節育隻能當作社會奇談。另一種辦法,馬爾薩斯也說了,但不讚成,那就是打仗,互相殺戮,殺到最後,人死得差不多了,殘存者又可以繼續生活。

很不幸,大明帝國隻剩下這條路。

以人口自我犧牲,換取生存的資源,主要是食物。但朱常浩來了,那這個食物問題,就有辦法了。

一是種植高產作物,二是以後要生產化肥,三就是加大對“無主”土地和海域的占領。

從本質上,方式上,還有空間上,避免這場浩劫。

隻是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這批糧食的到來,在加上七所皇家大學的確立,四隻水師,遼東宣慰使的達成,朱常浩有理由相信,十月份,整合所有資源之後,本王就要嶄露頭角,開始在曆史的大舞台上,掀起風雲萬丈。

(第一卷已經寫完,請明天看第二卷。第二卷和第一卷相比,會有更大的看點。隻是在書生的心裏,如果有打賞那就更完美了)

—————————第一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