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接風宴朱常浩由於很想喝醉一次,也就半途離開了。剩下的十六位下屬倒是喝得不錯,大家這一次聚在一起,飲酒作樂,也讓冬日的瑞王府,在靜幽幽的夜空中,多了一絲火熱和生氣。
八喜宮,寢宮,火炕上。
躺在火炕上朱常浩,從夢裏麵醒過來之後,心裏老是琢磨那個裝甲列車的事情。
在夢裏,朱常浩站在戰車上,認真地凝視,也沒有看清對麵的敵人到底是誰,夢就醒了。
現在他醒過來,閉上眼睛,很想把那個夢給接上,但在怎麼冥想,都回不到那個夢境裏麵了。
朱常浩心裏的那個氣啊,很想把鋪在床上的被褥給撕了,隻是看看身邊熟睡的王妃,隻好悻悻地按下火氣,起身倒了杯熱水,解解渴。
再看看書房裏麵的擺鍾,現在指針已經在十一上了,朱常浩明白,現在已經是子夜時分了。
隻是心中了無睡意,看著悠長呼吸的劉紫蓮,再想到那肚子裏麵自己的孩子,一種將要當爸爸和拯救大明未來命運的責任感忽然交織在一起。
既然了無睡意,那就到書房裏麵,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接下來該怎樣做。
書房裏麵,溫暖如春,朱常浩坐在蒙皮的太師椅上,手裏拿著一根碳條,在一張白紙上勾畫出屬於自己的那片理想藍圖。
按照朱常浩的分析,大明現在眼前的有四股,不,應該是五股勢力,這五股勢力的落腳點個不相同。
如果找到股勢力的切點,自己作為第六種勢力,給插進去,再將其組合起來,那大明的所有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仔細分析一下”
第一股勢力,就要數關內的老百姓和流民了,他們身無長物,連溫飽都保障不了,每天都在饑寒交迫的死亡線上掙紮,他們對朝廷的不滿,已經越積越多,直到某一天,被人引爆,從而席卷天下,這股勢力爆發,那就是潑天大禍。
第二股勢力,就是大明境內的士紳豪族,這一類有先天的政治資源和經濟實力。在大明境內,他們是既得的利益階層,他們控製著大明的走向,說實話,皇上在他們心裏,隻是個代言者而已,這股勢力表麵上溫文爾雅,實際上多為道貌岸然,衣冠禽獸之輩,他們像鈍刀子一樣,不斷地宰割的大明這個帝國身上的血肉。
第三股勢力,就是皇帝。皇帝雖然想真的君臨天下,也想將大明的這個社稷給維持下去,可惜,孤家寡人一個,就是身邊的一個忠心之人,也被他趕走,或者殺掉,他最大的勢力就是名正言順的天下共主。
第四股勢力,就是大明的宗室,準確來說,就是各地的分封藩王。在太祖手裏,明朝總共分封了二十六位王爺,其中,二十五個是太祖的兒子,還有一個是他的侄孫朱守謙。
後來,靖難之役之後,成祖朱棣,特地頒發聖旨,為了避免以後藩王叛亂,要求藩王不得幹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隻有朱常浩因為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在加上自身的運作,才成為藩王裏麵,一個獨立特行的奇葩,這也與朱他是未來人的靈魂有關係吧!
這二十六位藩王,也就有幼年夭折的,但是這也不影響吸食國家財富的大局,這些藩王在各地經過五六代的繁衍生息之後,人口已經很膨脹了。
另外,人口膨脹,但他們的獲取皇室的王俸也在增多。他們的王俸,按照戶部和宗人府的記錄,有:洪武二十八年詔以官吏軍士俸給彌廣,量減諸王歲給,以資軍國之用。乃更定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王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自後為永製。
宗室有罪革爵者曰庶人。英宗初,頗給以糧。嘉靖中,月支米六石。萬曆中減至二石或一石。
那麼明朝的一石是多少斤呢?朱常浩記得在二十一世紀的時候,考較過這個問題,大概是二百斤左右。
親王萬石糧食,那就是二十萬斤,這樣算下來,那大明一年的糧食才有八千萬石。
到時候各處都要糧食,那藩王的糧食都無法供應了,他們不就成了朝廷的負擔,社稷的蛀蟲了了。
問題是自英宗以來,就有君王一定要照顧,嚴禁殺戮藩王的慣例,而且要求皇上一定要對藩王護短。
所以,從秦王、晉王、燕王、靖江王、周王、楚王、齊王、潭王、趙王、魯王、蜀王、湘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岷王、穀王……大明的好多府縣被他們占據,那賦稅也收不上來。
因為藩王分封的府縣,那整個府縣就會被這些藩王蠶食掉,當地的百姓,商號,一般都是藩王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