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經濟低碳化評價標準構建與實證研究
先驅論壇
作者:陳李劍
內容摘要:低碳經濟對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及發展低碳型城市建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沿海開放城市應以創建國家型創業城市為契機,采取積極的措施,通過創業政策、產業結構調整等把發展低碳城市與構建創業城市有機結合,從而提升城市自身發展實力和推動區域經濟增長。
關鍵詞:低碳經濟 低碳型城市 優勢 結合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城市是人類經濟活動及社會發展的中心。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城市對碳資源的需求及碳覆蓋領域都超出了城市所能承載的界限。據聯合國統計,全球70%的城市都已經無法回避這一問題。發展低碳經濟被認為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雖然低碳經濟發展與低碳城市建設已經成為近年來的熱門議題,但國內外學者對低碳經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層麵上。而關於低碳城市指標體係評價的模式構建的研究卻處於初步階段,因此,本文嚐試建立了城市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係,並基於創業經濟的獨特視角,以沿海開放城市為例,對其低碳城市發展現狀進行評價,進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文獻綜述
對於低碳城市的內涵,國內外學者進行過廣泛的研究。夏 堡認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包括低碳生產和低碳消費,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一個良性的可持續的能源生態體係。金石認為,低碳城市發展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於較低水平。還有學者認為,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政府公務管理層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城市。通過對先前學者理論的研究,可以確定低碳城市應該是低碳經濟的空間載體,二者相輔相成。並非是低碳經濟的簡單延伸。對於低碳城市評價是一個關係到經濟、環境、民生及社會穩定的統一體。需要從不同側麵、不同層次全麵的加以描述。如果采用一個或幾個指標,則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還要考慮到時間的變化,因為發展過程也是評價的內容之一。從而可以總結為有了低碳城市評價體係,我們就有了對城市發展、城市經濟、城市環境及城市的社會功能四大體係發展的綜合評價的依據。
目前,對於低碳城市的研究還處於起始階段。關於低碳城市評價體係,朱守先在研究中提出城市低碳發展的現實意義、發展水平測度等,從空間地理和區域經濟的角度探討城市低碳發展的潛力和路徑,初步探討了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體係建立的原則、如何選取指標的權重以及把指標無量綱化的方法。因此,在研究城市內涵的基礎上,本文從低碳資源、低碳產出、低碳消費及政府層麵的低碳政策4個方麵選取了6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構建了低碳城市綜合評價體係模式,此體係對規範和引領各地政府低碳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
研究設計
(一)理論分析與數據收集
對於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係所包含的具體內容,目前學術界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但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發展司的《世界城市化展望》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將有70%的人口選擇在城市定居。因此對於低碳城市的關注不僅僅是幾個主管部門及學術專家的事情,而早已成為了全民的展望。城市低碳化轉變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新能源利用、清潔生產、綠色規劃與消費、產業調整與轉型。付允等在研究低碳城市發展路徑中提到,城市發展低碳化包括能源消費、經濟結構、社會生活方式、創新技術等方麵的低碳化發展。因此本文為了表達低碳城市的主要評價標準和主要特征,本文認為自然環境支撐、經濟發展、產業發展、社會支撐及創新科技變革5個指標對城市低碳化發展影響重大。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於2012年度中國各個城市的統計年鑒,及對各城市主管部門(20%)企業(20%)、學校(10%)、市民(30%)及其他公益性團體(20%)的實地走訪調查及部分網絡問卷調查。具體調查過程中,對部分城市采取實地考察,上門調查(主要包括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福州及廣州等地),另外一部分采取問卷郵寄和電話訪問相結合。本次調查覆蓋秦皇島(300份)、煙台(300份)、南通(250份)、溫州(200份)、湛江(200份)、北海(150份)、連雲港(150份)等7個沿海開放城市,共調查和發放問卷3000份,共回收問卷758份,其中有效問卷640份,有效樣本回收率21.3%。
由於本研究以沿海開放城市為研究對象,此次調查回收的758份問卷中,數據大都比較完整,14個沿海開放城市調研報告構成了本文的研究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