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發展與地區經濟差異的關係(1 / 3)

金融發展與地區經濟差異的關係

財經視線

作者:溫璐茜

內容摘要:本文運用Fung(2009)的檢驗方法,利用1985-2010年全國麵板數據,對中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關係及斂散性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全國範圍內兩者之間存在著條件收斂;高、中收入地區兩者間呈現俱樂部收斂特征,而低收入地區發散;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後,低、中、高收入地區都表現為條件收斂,收斂和發散特征出現一定變化。經濟增長水平低但金融發展水平高的地區,會向中、高收入地區靠攏,但低收入地區的稟賦會限製這種收斂效應。

關鍵詞:金融發展 經濟增長 收斂 發散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問題的提出

金融體係為經濟社會提供中介服務,通過多渠道影響經濟增長。國內外文獻主要從金融服務(McKinnon,1973;Shaw,1973;孫立軍,2007)、金融結構(白欽先,2005)、金融中介(Luintel,2001)、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Herring、Chatusripitak,2001;孫傑,2006)等領域入手探究兩者之間關係。從實證角度來看,Michal K.Fung(2009)利用57個國家1967~2001年的相關數據,使用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相關的聯立方程組來進行實證檢驗,得出兩者具有雙向的因果關係的結論。Park、Song和Wang(2005)則利用VECM和格蘭傑因果檢驗法對韓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銀行和股票市場發展對經濟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利用格蘭傑因果檢驗還發現產出水平與私人信貸之間雙向的因果關係的結論。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增大,國內學者關於中國金融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差異方麵的研究增多。王晉斌(2007)使用麵板數據,利用係統GMM方法從區域分割的角度研究了中國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吳新生(2009)通過構建反映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指標,利用全國時間序列數據劃分三類經濟區域進行聚類分析,采用收斂法對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收斂性分別進行測算。然而該領域研究中通常采用單項模型研究兩者間關係,隻注重分析金融發展對地區經濟差異的作用,而不考慮經濟發展差距對金融發展的作用,缺乏一定的嚴謹性。本文借鑒Fung(2009)的模型重新檢驗了中國金融發展與地區經濟差異的收斂與發散關係,探究金融發展對於降低地區經濟增長差異中所扮演的角色。

模型構建

在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中,對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係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推動金融服務需求的增加,是金融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量。第二種觀點強調金融服務在促進經濟增長中起著積極的作用。結合以上觀點,Fung(2009)通過引入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有關的一階差分方程來組成方程組進行雙向的共同研究,方程組如下所示:

其中,方程(1)表示金融發展方程,方程(2)表示經濟增長方程,Xt代表金融發展水平,Yt代表經濟增長水平。經濟發展水平使用剔除物價指數後的真實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衡量,金融發展水平采用人均實際貸款和貸款、股票與債券的總和與GDP比值(陳剛、尹希果、潘楊,2006)兩個指標衡量。通過stata利用麵板數據回歸檢驗得a11、a12、a21和a22的估計值以及相關的顯著性水平來解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的因果關係以及相關因果關係的強弱。基於估計所得數值組成的二階行列式用matlab軟件計算整個方程組的特征值λ1和λ2,根據數理經濟學知識判斷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相互之間的收斂與發散關係。若|λ1|和|λ2|的值均小於1,則表明整個方程組是收斂的,反之,整個方程組發散(林致遠,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