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產業結構變動的就業效應實證分析
區域經濟
作者:王瑞榮 李誌彬
內容摘要:本文基於1978-2012年的麵板數據,利用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產業結構變動速度兩個指標建立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浙江省產業結構動態調整對就業的影響效應,結果顯示,浙江省產業結構調整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效應整體呈現正效應,這主要是由於產業結構變動方向帶來的正效應大於產業結構變動速度帶來的負效應,最後,基於實證分析結果,提出促進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產業結構變動方向 產業結構變動速度 就業效應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浙江省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78年的123.72億元,占全國GDP的3.39%,增長到2013年的37568.49億元,占全國GDP的6.60%,年平均增長率為17.21%,高於全國15.06%的年均增長率;浙江省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331元,比全國人均GDP381元低50元,增長到2013年68462元,高於全國人均GDP26554.41元,位居全國省區經濟第二位。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浙江省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還存在一定的偏離,二者發展的不同步製約了浙江省的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當前,浙江省的產業結構調整將圍繞“提高三產、強化二產、優化一產”的思路,逐步實現由“二三一”轉向“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因此,在產業結構動態調整的過程中,如何促進就業,實現浙江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浙江省產業結構變動對就業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假設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在動態中調整,產業結構的變動過程中出現“創造與破壞”同時並存的現象,進而對就業產生“創造效應”和“破壞效應”。“創造效應”是指由於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新興行業的出現及原有行業的快速發展,進而引起就業人數需求的急劇增加,“破壞效應”則是與“創造效應”截然相反,是指由於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引起落後行業衰退乃至退出曆史舞台,進而對就業人數的需求急劇下降。當前,浙江省正處於產業結構動態調整的關鍵期,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將對就業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將從產業結構變動方向(ISCD)和產業結構變動速度(ISCS)兩個指標對就業產生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產業結構變動方向主要是測度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水平的指標。一般來說在工業化已經完成的國家或地區,主要利用第三產業產值占據總產業產值(GDP)的比值當作衡量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的指標。產業結構變動速度主要是用來測度一個國家或地區三次產業變動程度的指標。一般來說,產業結構變動速度與就業呈現反方向變動趨勢,即產業結構變動速度越快,三次產業動態調整幅度就越大,進而對就業影響就越明顯,從而結構性失業人數就越多。因此,在其它條件保持不變的條件下,本文假設產業結構變動速度和就業呈反方向變動,產業結構變動方向和就業呈正方向變動。
(二)構建模型
鑒於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和就業二者之間具有非線性的關係,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構建包含就業人數、產業結構變動方向和產業結構變動速度的非線性函數關係,即:
在(1)式中,E代表就業人數,ISCD表示為產業結構變動方向,ISCS表示為產業結構變動速度,χ、γ分別表示產業結構變動方向、產業結構變動速度的係數,η表示常數項。
因為產業結構變動方向和產業結構變動速度與就業人數之間呈非線性函數關係,因此,對(1)式等式兩邊同時取對數,獲得如下方程:
在(2)式的基礎上建立回歸方程:
在(3)式中,ρ為常數項,b、c表示各自的係數,μ表示隨機誤差。
(三)數據采集與說明
本文選取浙江省1978-2012年的麵板數據為樣本,相關的樣本數據均來自1978-2012年的《浙江省統計年鑒》。其中,就業人數(E)選取浙江省當年的從業人員總量表示;產業結構變動方向指標(ISCD)通過浙江省第二、三產業的產值(GDP)之和與浙江省全部產業產值的比重來體現;產業結構變動速度(ISCS)通過浙江省產業結構變動的K值來表示,而產業結構變動的K值其計算公式為:
在(4)式中,qi,t是指第i產業在t期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值,qi,0是指第i產業在基期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值。本文以1970年為基期,計算曆年浙江省的K值。
(四)模型檢驗與分析
1.麵板數據的平穩性檢驗。采用Eviews6.0計量分析軟件,使用ADF檢驗、PP檢驗(Phillips-Perron檢驗)兩種方法,對1978-2012年的麵板數據實施單位根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