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卷五 烽火連城 轟炸(1 / 2)

劍南軍並未立刻發動攻城作戰,在犛牛城下紮下營盤之後,全營將士幾乎都在休整,除了炮營的五千士兵。自從南詔之戰後,神威炮營名存實亡,因為神威炮在對南詔戰事之後盡數被拆毀。原神威炮營的炮長和炮手們也都被散入各營中成了普通的士兵。而此次出征之前,炮營再次被組建成立,原先的炮手們也得以重操舊業。

從南詔撤兵的一年時間裏,王源從未停止對於神威炮的改進工作。在成都,上百名工匠的全部職責便是製造神威炮和改進神威炮。攻打南詔國時設計的神威炮威力不小,但有個致命的弱點便是壽命不長。大多數神威炮隻能投射二三十次便隻能報廢,原因便是因為投射強度極大,神威炮的關鍵部位皆為木質,很難承受如此大的強度。拋竿機軸甚至拋籃都很快被磨損,南詔之戰中發生過多次機軸斷裂,拋竿折斷,拋籃破損的情形,導致了死傷百餘名炮手的事故。

回到成都後,王源下令工匠們解決這樣的問題,在保證投射的射程不能受到影響的前提下,必須解決神威炮的壽命問題。工匠們建議關鍵部位用金屬構件方可保證牢固耐用,但此舉花費不菲,王源一時還沒有財力去這麼做。但不久後楊國忠送來的一批數萬套的破爛甲胄和刀劍鐵槍等物事解了王源的燃眉之急。王源之所以手下這些破爛,便是看重了這些破爛兵器盔甲中有可回爐的金屬。

這些鏽蝕的兵器和盔甲上的鐵片雖然數量不多,但足可鑄造出百餘套機軸和拋竿用於神威炮的改進。王源雖不知道這些金屬的成分是否能保證神威炮長期使用,但起碼金屬的構件比之木質的構件要耐用的多。實驗的結果也表明,更換金屬構件之後,神威炮可發百次,大大提高了使用的壽命。

另外,對於神威炮的構造結構,工匠們也進行了改良。初代的神威炮太過高大,而且構件固定,極其笨重。為了給高達數丈的神威炮配重,不僅地盤極重,而且發射時還要用木樁固定在地麵上,顯得極為笨拙。

改良的結果是,神威炮采用了可拆裝的方式,各部位打造成型之後,可用車輛運輸,現場投裝。因為部位木件固定,兩名匠人和二十名炮手可在一個時辰內快速將神威炮投裝成成品。這樣便保證了神威炮的隨軍機動能力。也正因如此,此次通行沙漠之時,王源才得以攜帶五十架裝運在大車中的神威炮進行穿越沙漠的舉動。否則根本無法做到這一點。

百餘套金屬構件本可以造出百架神威炮,但王源隻下令製造了五十架。一來王源認為暫時無需太多數量的神威炮,因為這玩意兒消耗的人力物力太多,每架神威炮從運輸到投裝需要配備牲口十餘匹,大車兩輛,外加人員數十。資源有限,不可能全部投放在神威炮上。

另外一點也是基於神威炮本身的考慮。金屬機軸和拋竿隻有百套,而置換了金屬構件後也非永久不損,高強度的投擲之下,這些不明成分的金屬依舊肯定會出問題。與其花大量人力物力攜帶百架神威炮,在戰時若一旦損壞便成廢物,還不如帶著另一半的金屬構件作為備用,以便損壞是加以置換維修,顯然要合算的多。況且出於投擲彈藥的數量的考慮,霹靂彈的數量不足以保證百架神威炮的發射,而用神威炮去投擲石塊這些玩意兒,王源是絕不肯的,那豈非是在白白的損耗神威炮使用壽命。

夕陽下,犛牛城山坡下,炮營的士兵正在平整著山坡下的地麵,挖土壘台,為明日神威炮的安置做準備。山坡上犛牛城頭的吐蕃守軍莫名其妙的看著劍南軍的動向,他們不明白唐軍在距離城池如此遠的地方壘台的用意。

守城將領第一時間否定了這是安置攻城器械的可能。在這個距離內,沒有任何一種守城器械可威脅到城池的安危。犛牛城內的拋樓車是射程天下第一的投石機,可及三百多步遠,但在這近四百步的範圍內,卻也望塵莫及。唯一的可能便是,這些高台是唐軍戰時在高台上站立觀察全局,打出旗號指揮作戰的。不過這辦法倒也太蠢,戰時的令旗指揮都是用高杆挑起空中,便於全軍在混戰中知曉軍令,還沒見過花力氣築高台的,當真是教人笑掉大牙。

次日清晨,高台的秘密終於得以揭曉。長長的通向高台的斜坡上,數十名士兵抬著一根根的物事爬上土台的台階,然後一根根的將這些物事拚裝起來。當朝陽升起兩杆高時,數十座土台上立起了一個個木塔般的物事。守城的吐蕃人早已認出那是投石機,他們甚是納悶,距離城池四百多步遠,這那樣的位置設置投石機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