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長安城中雖有數十萬兵馬,但真正對鄭秋山有威脅,有可能因為李光弼的死而作亂的隻有那兩萬五千餘龍虎禁衛軍。因為他們是李光弼一手組建提拔,將領們也大多是跟隨李光弼多年的老部下。解決了這些人便基本上遏製了生亂的可能。剩下的二十多萬兵馬大多都是新兵,他們可不會為了李光弼而去拚命。
即便如此,不少忠於李光弼的將領還是組織了一些小型的反抗,但很快便被全部鎮壓。城中的亂局在傍晚時分基本上全部平息。
鄭秋山並沒有急著獻城投降,作為一個耍陰謀詭計害人的人,他當然也要防著王源出爾反爾。他派長子鄭凱之再次出城,除了通報城中李光弼被殺,李瑁被自己控製的情形,告訴王源自己已經控製全局之外,鄭秋山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一,王源必須立刻兌現對自己的承諾,成都朝廷要立刻下旨對起嘉獎,同時授命自己為嶺南節度使。此節度使之職必須可世代罔替,子孫傳襲。朝廷不得剝奪。並請朝廷一並昭告天下百姓,告訴天下人,鄭氏為朝廷立下大功,乃朝廷有功之臣,以正天下視聽。
其二,朝廷必須下旨明確如下條件:準許自己在城中選出十萬兵馬作為嶺南道所轄兵額,直接由自己指揮,朝廷不得幹涉。嶺南道內官員朝廷不得指派,財稅收入繳納一成給朝廷,剩下的留歸自用。
其三,滿足上述兩個條件之後,神策軍兵馬需退出百裏之外,派出少量兵馬接受李瑁以及文武官員。一個月後方可進駐長安。
這三個條件極為刁鑽。鄭秋山信上口氣強硬的表示,若王源不答應這三個條件,他便不會交出李瑁,而將率城中三十萬大軍死戰到底,魚死網破。
鄭秋山的意圖很明顯,他不會給王源出爾反爾的機會,他也不會讓自己淪為被王源隨意宰割的境地。他選擇了最好的一種保存自己的辦法,便是挾重兵割據一方。前兩個條件便是保證他合法擁有大量兵馬,並且可以割據嶺南道當一方的土皇帝。第三個條件其實是保證他可以順利的領軍撤離長安。神策軍後撤百裏,再加上一個月的緩衝時間,足夠他帶著兵馬抵達南方了。到時候神策軍便鞭長莫及了。
王源接到這三個條件的時候,縱聲大笑起來,將鄭秋山的書信劈頭砸在鄭凱之的臉上,厲聲喝道:“做夢!你們這時候提出新條件來,這是毀約在先,便怪不得本帥了。回去告訴鄭秋山,別想跟我討價還價。他想當嶺南之王?想當割據的諸侯?勸他莫做春秋大夢。他想死守長安和我較量較量是麼?我便成全他。告訴他,明日午後,他若不獻城歸降,之前我們定的協議便立刻作廢。我會打進長安城,活捉了他,將你鄭家上下殺個雞犬不留。滾!”
鄭凱之屁滾尿流的滾回了長安城中,跟鄭秋山原話轉述。鄭秋山惱怒不已,但他當然也不願意就此翻臉,惹的王源立刻攻城。他可沒信心能守住長安。
深思熟慮之後,鄭秋山再一次派遣鄭凱之來到城外神策軍大營。這一次鄭秋山提出,兵額可以減半,權力可以削減,但第三條不能變,要保證自己能安全撤離長安。
王源再一次將鄭凱之踢出了大營,讓他轉告鄭秋山,兵額最多隻能給他兩萬。節度使之職可以授,但決不許割據自專。第三條不能接受,神策軍須得即刻接管長安城,最多寬限三日。若不答應,便等著破城。
鄭凱之灰溜溜的回城,不久後又灰溜溜的出城。一個晚上,鄭凱之累得跟狗一樣,來回城外城內跑了五六趟。終於在天亮前,最終雙方達成了最終的條件。
授予鄭秋山嶺南節度使之職,允許統領兵額三萬五千人。朝廷下旨公告鄭氏之功,並保證不會對鄭氏無故降罪,保全鄭氏家族成員的安全。神策軍撤兵五十裏,並在十天之後進入長安。
很多神策軍的將領們對王源為何會花費功夫跟鄭秋山這般討價還價,而且居然還答應了他這些條件很是不解。他們不知道的是,王源之所以這麼做正是和鄭秋山的一種心理的博弈。鄭秋山這個狐狸之所以提出這些條件,正是因為他並不信任王源。他可能嗅出了一絲危險。某種程度上來說,鄭秋山提出這些條件來也是一種試探。
而王源看似不斷的拒絕甚是嚴辭訓斥鄭秋山,其實正是從心理上化解麻痹鄭秋山。簡單來說,鄭秋山獅子大開口的要求,王源若是一口答應的話,這反而會讓鄭秋山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鄭秋山自己心裏也明白,那種無理的要求是絕對得不到滿足的,對方答應了,反而極有可能是一種敷衍。不斷的討價還價,駁斥和談判,反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態度,反而更加的可信。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市集上買賣商品貨物之時,雙方討價還價並不是壞事,那恰恰說明雙方有著成交的欲望。而當對方不跟你討價還價,對你提出的價格毫無意義,那反而會讓人覺得奇怪,反而會引起很大的疑惑。
王源知道鄭秋山的這種心理,鄭秋山想試探,他便陪他玩。不能逼得鄭秋山真的跟自己魚死網破,那絕非王源所想。但也不能讓鄭秋山覺得自己是在敷衍他。所以,王源耐心的陪著他玩了一晚上,不時的在鄭凱之麵前擺出憤怒、無奈的姿態,便是要鄭凱之回去稟報鄭秋山,給鄭秋山一個自己是很在意這些條件,並且答應了便會遵守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