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放糧,各朝各代起義軍為了爭取民心,都有過此舉,三叔不但沒有異議,反倒是對呂世的這個提議大加讚賞,認為呂世這是有大作為的一個表現,但根據現在的情狀也提出了一點建議,畢竟白白的將糧食分發出去,三叔這個守財奴還是不忍,想辦法還是既賑濟得名聲,還要多少撈回些老本。
呂世便鄭重道:“三叔請講。”
“軍師,現在我們繳獲頗多,明天軍師還要大肆采買,物資一定更多,最要緊的是,在城外營地裏,我們還有三四千傷員,這回又加上不沾泥的,過天星的等等,那就更多,他們回山都要人抬,這樣我們就需要許多人手。”
呂世被三叔一提醒當時就頭疼無比,自己的確沒想到這個事情,這次繳獲頗多,再加上購買的,還有不能放棄的那些傷員,還真是人手不足,尤其是在這個運力不足的年代,要將這偌大的縣城搬回山寨,還真就不是一般的難啊。
呂世忙向這個兢兢業業的老人請教解決的辦法。
“不如咱們隻對那些老弱按人頭放糧,而對有體力的,我們就用糧食來雇請他們為我們出力搬運物資傷員,重要如金銀便由我們自己人來,而那些鐵料布帛刀槍粗重,還有即將采購的藥材日用品什麼的,就用雇來的人搬運,我們再派出士兵來看押,這樣就能更快些。”
看看呂世麵露欣喜,三叔更加大膽的道:“我想,縣城裏的馬車行多給運費,可以不限製單是糧食,也可以用布帛或是金銀支付,肩挑的我們可以每天給米一鬥(60斤的樣子)有獨輪車的可以一天給鬥半,有大牲畜馬車的給銀一兩或者是米一石,軍師看如何?”
“還是三叔想的周全。”呂世一拍腦門連連點頭讚同,這就叫以工代賑,既解決了山寨搬運人手不足,同時也解決了大家的生計,去除了不勞而獲之心,真是一舉多得啊。
見事情解決,三叔急三火四的道:“我也不多呆了,現在就組織人手開始打包整理東西,爭取連夜開始運送,能爭取點時間是點吧。好在有耿魁他的那個兄弟陳策幫忙,要不真的要忙死我不可啊。”
其實在呂世心中,這次米脂大戰,自己最大的收獲就是得了耿奎這個穩健的大將,還有陳策這個文化人,山寨要想發展,必須要有將來能夠獨當一麵的人才,而這個時代,人才卻是最難得。
軍漢大多粗魯不明,喊打喊殺可以,但真正有治軍能力的卻是不多,明末幾個治軍有一把刷子的,現在都在朝廷裏和崇禎混,自己根本就不可能來個王八之氣收複,真要是見麵那幾個牛人,先不要自己王八之氣收服,那一定就是給人家送軍功富貴。
而治理地方的行政型人才更是難得,且不說這個時代讀書人本就不多,而這不多的人裏,也是死背八股,流於空談,言必孔孟,說必子曰詩雲,根本就沒了自己的想法主張,而心甘情願加入起義軍的就更是不可能。
畢竟幾百年正統思想荼毒了讀書人,他們以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為終身奮鬥的目標,而根本就沒有為民請命的意思,要不也就不把當官後的稱呼叫守牧一方了,守牧一方是什麼意思?就是牧人放羊,在他們的眼裏,小民不過是綿羊,牲畜,根本就不是人,而對加入不是人的杆子絕對是視為辱沒身份,辱沒祖宗的奇恥大辱。
所以你看看明末的起義軍裏,可有文人身影出現?李自成裏倒是有三個,牛金星和宋獻策,不過是一個術士,一個童生,就這樣的小人騙子,就被李自成一個委任了個軍師,一個委任了丞相,何止是小材大用,簡直就是沒有辦法趕鴨子上架,牙簽當了房梁。
還有一個李岩,但那也是被逼無奈的結果,就向現在的陳策和趙興,他們是真正的有才能,也看透了現實,也就真心實意的跟著起義者混了,但李岩還最終被嫉妒心強的兩個小牙簽給弄死了。
所以李自成等的失敗不單單失敗在一直就是以流竄作案為主導思想上,這個思想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們倒是想安定一地,可沒有治理的人才啊,得了也是白得,隻能是吃光喝淨大明家底繼續流竄。最後是打了十幾年,就是一個西安一個北京,被滿清和各地豪強的鄉勇再次打回原形--流寇。
現在自己已經決定加入到不可逆轉的曆史洪流之中,就要為自己和跟隨自己的人打出一片生存空間,絕對不能成為第二個李自成,而這片生存空間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各方麵的獨當一麵的人才,所以就要不惜一切代價,無論是坑蒙拐騙也要收羅人才。
根據地,對,將來自己就是要向毛太祖學習,不做李自成那樣的流民而是要安安心心的打造一塊屬於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據地,在根據地推行一係列自己心中的政策,大力發展自己的內部經濟體係,慢慢的摒棄劫掠,靠自身造血壯大自己,到那個時候進可以開拓生存空間,退可以抵擋官軍進剿。才能真真正正的在這大明掙紮著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