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不做流賊(1 / 2)

大戰剛剛結束,第一個急三火四趕來的是負責整個根據地民政的陳策。

現在陳策可謂春風得意,作為被呂世委任的根據地民政主官,掌控三地幾萬人口,已經是名正言順的核心人物第三把手,在根據地決策層也有了決策權力。

當正在陳家堡與廣武探討春耕的時候,聽到呂世快馬來報,闖軍要先打掉圍剿根據地的洛川衛所,並順便幹掉曹家集的時候,陳策馬上意思到,自己管轄的地方又要擴大了,當時囑咐了下廣武,對唄加緊防範,組織當地開展春耕後,急三火四的趕奔黑虎寨麵見闖王呂世,與呂世商量新地區的政策以及規劃。

看著一臉疲憊的呂世,陳策不由一陣心痛,闖王為了大家,可能又是幾夜沒合眼,這真的難為了他一個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但也實在沒有辦法,闖王呂世拿出的東西,辦法,那都是別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也正是這些大家不懂的好辦法,才能讓根據地興旺發達,讓大家在這亂世活下去,讓自己這些人一展抱負,大家隻能按照他的指示去做,卻不能為他分擔半點擔子。

呂世看著一臉灰塵的陳策,也是歎息不已,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才越來越缺乏,一個人都頂著幾個人的活計幹,自己更是側重於反圍剿這樣的軍事,整個民政就全靠著陳策裏外奔忙,全靠陳策將自己一知半解的辦法完善落實,真的難為了他。

等陳策坐穩,呂世連忙給陳策擰了一個濕手巾遞上,讓陳策擦把臉,然後再給他倒碗茶水,邊忙邊將趙興傳回來的洛川消息說給陳策聽,當然,主要的還是在民政上。

呂世先將原本的一些成熟經驗說與他,讓他按照根據地的既定方針辦,同時決定,給予洛川百姓休息一年免稅的決定。

陳策對於呂世說的,隻給百姓減免一年稅負的提議表示不理解,按照慣例,所有新興政權,減免賦稅都是一減三年,這才能真正收攏民心,休養生息,這不痛不癢的一年,既達不到完全收攏民心的效果,也更達不到修養生息的目的,還不如不做。

尤其如果順利打下曹家,繳獲一定無比豐富,供應黑虎軍絕對不成問題,那對於征收的一點賦稅相比於穩定和收攏民心就不再重要。

當時,呂世笑著和陳策解釋道:“對於賦稅的減免,我們隻能做到這個地步,因為收入,穩定的是收入,才是良性發展的基礎,一味依靠掠奪繳獲,那就是無根之水,同時也是一個不好的習慣,一個政權的穩固,如果隻能依靠掠奪與繳獲,那最終隻能走入死路,比如,當初的黃巢,近處的李--嗬嗬,便是一個明證。”

呂世差點說漏嘴,現在的李自成才剛剛發動兵變起義,還沒有被大家重視,也沒有得到李岩那個書呆子,更沒有施行李岩提出的均田免糧的口號。

其實,李自成的失敗除了流寇思想作怪之外,最主要的還有一個原因,讓他不得不成為流寇--那就是,均田免糧。

均田可以,但免糧就是目光短淺了。

李自成以搶掠起家,但那隻能是原始積累而不能成為常態,天底下就沒有一個政權是靠搶掠建立的,當李自成搶掠光陝西,再入山西,,搶掠光山西再入河南,如此一路下來,民心倒是收攏了,但沒有糧草供給,這搶光的地方就不能立足,隻能到下一地繼續搶掠,結果糜爛了整個中國北方,因此無奈的被動的成為流寇,而不能建立根據地,直到進了北京,也不忘搶掠,也不得不繼續搶掠,從而將劉宗敏這個重要的大將,不是安排去山海關防備韃子,卻安排拷問官吏,以應付軍餉,上百萬大軍怎麼能靠拷問幾個貪官就能供養?沒辦法,隻能將拷問擴大,有大官吏而小官吏,最後蔓延到了富戶,再到中農,最後不得不到了百姓,因此上,不但沒有供養起百萬大軍,反倒激起所有人的反抗,那哪裏不敗?

而撤出北京的時候,一敗再敗收不住腳的原因,這其間雖然有滿清韃子的強悍在內,但更主要的是,李自成撤退的路線,那都是被自己搶掠的寸草不生的省份,沿途更沒有一點物資補充,更加上沿途都是明朝降將,沒有直接嫡係,當初隻給人家空頭官帽,沒有半點糧餉物資的實惠,一見李自成敗亡,那哪裏還跟著你個窮光蛋拚命?落井下石也就成了必然。

而為了籌措物資,最後不得不對農民百姓開刀,這樣就又有了食言而肥,失信於百姓,讓百姓對他的大軍更是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