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陝北局勢(1 / 2)

麵對高迎祥大軍呼嘯宜川內外,宜川縣不是沒有應對,但應對的辦法僅僅限於確保縣城不失。

倒不是宜川縣尊趙梓趙子龍不作為,實在是因為在這延安府出了一件大事,這件事大到比杆子劫掠全縣還重要。

病入膏盲的嶽和聲死了。

嶽和聲的死是在大家意料之中的事情,七十幾歲的老人,在這位置上已經耗了十幾年了,每每想要升遷,卻都會碰到一個坎,為了能夠升遷,隻能攀附當朝掌控實權的勢力,於是就在清流--閹黨--清流之間左右搖擺,到最後,哪裏都不得近身,好不容易安穩下來,這一回卻被個呂世攪亂了地方,更是被皇上幾次切責,當時內憂外困一病不起,這一拖到了年後,夏季起時,炎熱難熬,更不適合養病,於是嶽和聲便一命嗚呼。

其實嶽和聲死了也就死了,一個過氣的老官大家也不放在心上,現在大家放在心上,而且嚴重關切的是新的繼任。

嶽和聲剛剛死去,繼任者就登堂入室的上任了,但這位上任人卻讓大家的心都提了起來,他的上任,預示著原先的對內政策將有大步調整。

洪承疇,原先陝西督糧道首官,現在的新任延綏巡撫,這可是個對待杆子的強勢人物。

洪承疇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1]。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曆員外郎、郎中等職,在刑部任事6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擢升浙江提學僉事,以才高識士,所選人才皆俊奇,為朝廷所器重,2年後升遷兩浙承宣布政左參議。

明?天啟七年(1627年),升陝西督道參議。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呂世等在陝西府穀米脂等地舉起義旗,全陝響應。從崇禎元年(1628年)至崇禎三年間,包括呂世、不沾泥、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的,陝境共有義軍100餘部。一部分官軍邊兵,因缺餉嘩變,亦加入義軍,並成為骨幹。

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剿撫兼施、以撫為主”。

崇禎二年(1629年),農民軍王左桂、苗美率五萬流寇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承疇斬殺敵兵三百人,賊軍潰敗,解了韓城之圍,頓時名聲大噪。

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洪承疇被任為延綏巡撫。作為楊鶴手下幹將,本該支持上司的“招撫政策”,可是洪承疇沒有,他反而大力剿匪。而且不僅剿匪,且並“殺降”!當時被其殺掉的投降“賊軍”多達數萬,這也是洪承疇出現在每本曆史書上都是“反動人物”的原因。

其實如果讀過明末“賊軍”史就不難發現,李自成、張獻忠曾多次詐降,養精蓄銳一段時間後再反。明朝多次對“賊軍”剿而不死,就是因為這種詐降。由此可見,洪承疇在這方麵是頗有先見之明的。

但洪承疇的這一異動,卻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那就是他的老上司,提拔與他的楊鶴剿撫之策,在陝西徹底失敗,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人再敢受扶,這樣,原本寄希望於招撫而平息陝西的崇禎帝,就對楊鶴徹底失望,最後竟然翻臉不認人的將招撫失敗的結局全部推在了楊鶴身上,最終將楊鶴鎖拿下獄,洪承疇的圍剿政策,這也變相的害死了他的恩師。

而第二個手段就是參倒一批招撫幹將,比如延安知府,大力提拔了一批對杆子態度強硬的官吏上位,比如鎮壓杆子最積極的周暨接任。

但他這一番動作,卻讓整個延綏官場更加無所適從。

直接管轄三邊的總督楊鶴用撫,而這個楊鶴下轄的延綏巡撫卻用剿,政令上下矛盾,意見互不統一,怎麼不讓這些下級官吏無所適從?

於是,趙梓就在這大堂之上惶惶然不知所以,就隻能放任城外杆子呼嘯劫掠了,自己的事才是大事,其他的都是小事,站隊,這是大事。

“東主。”被眼前縣尊繞花了眼睛的師爺將折扇啪的一攏,站起身對趙梓拱拱手。

“先生有何可以教我?”趙梓站住身形,愁眉不展的問道。

“其實東主卻是多慮了,事情不像您想象的那麼複雜。”

一向沉穩瀟灑的趙梓,這時候也真的在不能沉穩了。“這事情還不複雜?都複雜的亂成一團麻了,上峰用繳,上峰的上峰用撫,那你說我該聽誰的?尤其是現在自己的處境,城外就有杆子呼嘯來去,我不可能就這麼坐著不管吧。

如果不管,我就是一個縱賊糜爛的罪過,管吧,怎麼管?打一場,那巡撫高興,但總督不快,不打一場,總督高興,但巡撫不快,這不是讓自己左右為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