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招撫圍剿(1 / 2)

延安巡撫衙門,虎踞龍盤氣象森嚴,巨大的朱漆大門敞開,如同猛獸巨口,等待吞噬一切,衙署前,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一直延伸森森大堂之上。

大堂之上,雖然有穿堂風吹過,使得衙署顯得涼爽適宜,根本就感覺不到盛夏的悶熱,但今天坐在這裏的所有官吏,卻一個個紋絲不動滿頭大汗。

這其間卻也有個例外,沒有汗流滿麵惴惴不安的,第一個便是端坐在左手第一案的,這次官場調動得利最大的人,周暨。

周暨以強硬態度,幾次出兵進剿闖賊,而獲得新進巡撫洪承疇的青睞,幾次敘其功,而被皇上恩準,特簡拔於從六品而一躍為正四品,可謂連升三級,平步青雲。

還有一個就是被升遷了的張元,以武將之身,卻得登堂入室,堂皇的坐在了巡撫的右手邊。雖然他的臉上一直帶著謙和恭順的笑意,但任誰都可以觀察出,在那恭順謙和的笑意裏,卻是隱藏不住的得意。

大家在皇帝這個舉措裏,也算看出了一點風聲,那就是,原先在這裏被楊鶴總督極力推行的,對各地杆子的招撫之策,現在似乎被皇帝所不看好,而對洪承疇的進剿之法開始側重,這讓原先延綏大小官吏惶惶不可終日了。

因為,在坐的每一位,當初都是以楊鶴嶽和聲為首的招撫派,這一下立刻就要改換門庭,還不適應,最主要的是,楊鶴總督還在,把事情做絕了,那也就是和總督大人交惡,現在風頭忽東忽西的時候,還是以不變應萬變為好。。

而這位與頂頭上司作對的洪承疇,也是殺伐果決的很,上任伊始,便和陝西巡按李應期、總兵杜文煥秘密策劃,滿臉笑容,對那些周邊杆子發下手諭,語氣客氣,封官許願,將近百大小杆子頭匡進城裏,而後事先布置官軍把王左掛、苗登雲等九十八人全部殺害,對於那些已經集結的杆子手下更是斬盡殺絕,一個不留,當時城內城外人頭滾滾血水橫流,這一下就徹底斷絕了各路杆子受撫的念頭。

此次霹靂手段,不但讓杆子聞風喪膽,也讓在座主剿的官員人人失色,深深感到,在這個炎炎夏日裏,風頭變啦。

洪承疇端坐案頭,緋色官服嚴整輝煌,也不看眾人,隻是埋頭批閱案牘公文。

洪承疇可不像那位年近七旬的嶽和聲,現在的洪承疇正是壯年,精力充沛,殺伐果斷,處理起公文來也是極其果斷神速。

不時打開公文,或搖搖頭,幾筆帶過,或點點頭,放在一邊,正批閱時候,突然住筆,再拿起一本公文,左右對比一下之後,突然站起,抖著手中的一本公文,陰沉著臉低聲道:“招撫招撫,都這個時候了,還沒看清局麵?還抱著幻想,卻被人幾次三番戲弄而不自知,大軍進擊之時,賊人喪膽,懇請招撫,然後拿了官府錢糧恢複元氣,一旦緩過勁來,繼續反叛,屢撫屢判,這樣的教訓還少嗎?這就是現在陝西流賊遍地的原因。”此言一出,底下一些官員心中不由腹誹,過河拆橋的東西,沒有楊總督提拔你還是個小小督糧道,在這裏指責恩主老上司,做人也忒不厚道了些吧。剩下的一部分官員卻輕輕點頭讚同。

其實,在朝堂之上,那些清流士大夫常有楊鶴主撫遺禍天下的說法。他們認為,“流寇”初起的時候力量並不大,隻要調集官軍一鼓而殲之,就可以把農民起義扼殺在搖籃之中。隻是由於楊鶴一意主撫,才使農民起義得以發展起來,以至於不可收拾。因此,在主剿派的心目中,楊鶴成了眾矢之的,被視為罪魁禍首。

但其實,大家也是冤枉了楊鶴,他本人也並不是一味招撫,是秉承著以剿為輔助,招撫為主導,要不也不會跟呂世狠狠的在延川打了一場惡仗,而後又回到米脂,和高迎祥再打一場,他希望以這種打擊做條件,壓服各地杆子,再行招撫。招撫之策,其實也是為著這個大明,也是無可奈何下的辦法。

崇禎初年二月,明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病死,朱由檢任命左副都禦史楊鶴接替。

楊鶴抵任以後,看到陝西各地的災荒十分嚴重,無衣無食的饑民千百成群地加入到起義隊伍中去,使他所部署的軍事追剿收效甚微,官軍疲於奔命,起義農民卻有增無已。他感到光靠軍事手段解決不了麵對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麵,崇禎二年底奉詔抽調大批精銳開赴京畿勤王,又使他深感兵力不足,窮於應付。在這種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楊鶴才提出了招撫為主、追剿為輔的方針。

把錢花到招撫賑濟上麵,幫助農民複業。這樣做不僅可以弭患消萌,而且農民安插既定之後,政府還可以繼續征收賦稅,所以說“利莫大焉”。如果一味主剿,把錢用於軍費,不僅無法恢複社會生產,花掉的錢不能通過賦稅形式收回來,而且他自己的經驗也證明,不解決農民的生活問題,參加起義的人勢必越來越多,剿局既不易結,後患也更加嚴重。這就是楊鶴建議以撫為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