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悠閑縣尊(1 / 2)

宜川,在變得溫順起來的陽光裏,展現在所有人麵前的,是一片生機,一片祥和,在這天下昏黑裏,竟然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經過半月鏖戰對峙,宜川百姓終於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想要得到的。賊人走了,闖王來了,官府撒手不管啦。

高迎祥走了,帶著他的手下部屬遠去山西,再不會回來,隨著高迎祥的東去,陝北苦寒之地的杆子,那些不願受呂世約束的,也紛紛效仿,在高迎祥的接應下,也都趕奔山西就食,以度過這難熬的苦夏,尤其是禍亂北地最嚴重的李自成,也在高迎祥的迎接下,成為了高迎祥手下的一員猛將,正式被稱為闖將。

沒有了邊軍圍剿,沒有了呂世的壓迫,有了相對富庶的可掠奪之地,稠密的人口丁壯,高迎祥呼嘯來去,在山西不但恢複了元氣,更加壯大了實力,短短半年,便再次聚攏起十幾萬人馬,可謂兵精糧足。

呂世經過這一段的辛苦,終於得到了他想得到的,宜川,真正收入了自己的囊中,因此而將防線向北推進幾百裏,將危險真正隔絕在了根據地腹心之外,讓根據地以及剛剛建設起來的工廠更加安全,為根據地帶來滾滾財源。解散了民兵,調來了廣武,調派了人手,推行政策,發展生產。

宜川縣尊趙梓也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上次上報給新巡撫洪承疇的報告,自己在決死一戰之後,終於將高賊趕過黃河去了,在意外的,在城外撿到幾百顆腦袋上報請功之後,自己被巡撫大加讚賞,報備有功,報請朝廷,給自己升上一級,以六品任宜川縣令,那千戶也被升上一級,加了個副總兵銜,得到了許多錢財犒賞。

至於過了黃河後高賊的處斷,那就不是他延綏巡撫頭疼,更不是他宜川縣尊頭疼的事情了。

農村,百姓在闖賊的治理下安居樂業發展生產,自己的宜川城也太平無事,城市商業越來越發達起來,城門稅官的稅收也開始逐步提升,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到年底的時候,用這筆稅收給胥吏給軍漢發俸祿錢糧,還有上繳宜川該上繳的那部分賦稅錢糧,應該沒有問題了。

當山西運城的第一個運鹽車隊進入宜川的時候,趙梓就站在城頭,看著那些鹽商樂嗬嗬心甘情願的交上城門稅後,不久就被一群漢子再次繳納城門稅後,興高采烈的拉走,至於拉到哪裏,誰管他呢,趙梓就很滿足,也很開心了。

每天站在城頭,望著外麵欣欣向榮的田野,沿河不斷在號子聲中架起的大大小小的風車,看著那螞蟻一樣在田地裏奮身勞作的百姓,看著一個個進出城門帶著幸福歡笑的百姓,趙梓就欣慰的微笑,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嗎,但也納悶,同樣的土地,同樣的百姓,同樣的天空,怎麼就在這短短的時間裏,卻生生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現在,趙梓最願意做的就是,帶著一兩個小童,在四麵通風,涼爽宜人的城門樓裏,看看進進出出來來往往的百姓眾生,悠然的喝茶,悠然的讀書,悠然的時不時眺望城外。希望在書中尋找這種變化的原因,但翻遍了先賢經典,沒有,沒有這個答案。

至於那個散發著黴爛味道的縣衙,他是不願意,也沒必要再呆著了,沒必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確無事可做了。

城外百姓想打官司也不上自己這裏來,城外有呂世的什麼政務官政府在,那裏有更公平,更合理的法律,更有能力的人員評判,哪裏還要自己來管?

城內嗎,那更是天下太平,原先在城內乞討謀生的流民乞丐,在一開城的時候,早就一窩蜂似的出城,找呂世分田分地去了,這次,高迎祥可是為呂世立了大功的,那“無主”的土地已經足夠進入宜川的流民分發的了。

其實這宜川地處河畔,流民不多,南麵有呂世的根據地,沒有流民,北麵已經被高迎祥裹挾的差不多了,也幾乎沒有流民,東麵黃河天塹,想要過來也是千難萬難。哈哈,真是個寶地啊。

原先城裏的潑皮破落戶,也在當初想著到城外呂世那裏打個秋風,但這次他們明顯失算了,那呂世留在這片根據地的一股騎兵,據說是呂世的親親侄子帶隊,手段狠辣著呢,對於他們,絕對不會手軟,幾個見機的快的潑皮破落戶狼狽的逃回來,都如見了閻王一樣,躲在家裏再也不敢囂張出門,趁著這個東風,趙梓也命令三班衙役,發了一頓狠的,結果他們就隻好從良了,至於其他人,都忙著做生意。或者在商家那裏做工呢,哪裏還顧得作奸犯科?

前幾天,就在趙梓的腳下,幾個千戶所軍漢賊頭賊腦的,夾著刀槍,說是出城公幹,趙梓就笑,也不說,就任由他們出城,然後看著他們在遠遠的地方攔住了一個呂世政務官,說了一陣之後,就將自己手中的刀槍交給了人家,然後歡天喜地的跟著人家走了,到晚上趙梓也沒看見他們回來。

接著後來,又有幾夥軍漢一樣的出城,趙梓就依舊笑著,看他們編造著可笑的理由走了,也隻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