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過河過河(1 / 2)

杜文煥聽到張存孟的一番轉述後,久久不能言語,闖賊呂世的言語雖然有誇大其詞的成份,但是,卻句句在理。

一場戰爭,決定勝負的其實絕對不是天意,而真正決定勝負的,是人力與武器。

有絕對支撐這場戰爭打下去的百姓,有甘心赴死的士卒,再有同心同德的將帥,同時有源源不斷的輜重供給,主要是無窮無盡的鋼鐵,那這一場戰爭怎麼能輸?想當初,洪武爺隻有前麵三種便在那大元奪得了天下,如果再加上後麵的基礎,那怎麼能會輸?

可惜,現在,這一切的一切條件,都被呂世闖賊所掌握,而自己這裏呢?

沒有,幾乎什麼都沒有,除了腐敗墮落,窮奢極欲,一切匱乏,還剩什麼?那還怎麼堅持?

看著依舊怪嘯成一片,鋪天蓋地綿綿不絕的火炮巨箭,在那些火炮與巨箭組成的死亡大幕裏,被軍官的屠刀驅趕徒勞送死的士卒,哀嚎輾轉,自己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無力感。

一場戰鬥,你什麼都可能比不過敵人,但是人命還是一樣的,至少,大家應該有機會麵對麵的廝殺一下,至少大家應該以命相搏一番。

但是,現在,自己隻能這樣,連對方的麵都看不清楚的被動的被屠殺,是的,是屠殺,自己原本賴以憑借的炮兵死喪殆盡,火炮火統更是全部損失,勉強拚湊出來的弓箭手,更是全軍覆沒,那這場仗還怎麼打?

在深深的失落之後,最終還是咬牙發下了命令。

撤退。

這個命令這次沒有被賀人龍賀瘋子反對,因為,在這個時候,這個命令是明智的。賀瘋子,雖然瘋狂,但還沒有喪失理智。

雙方陣而戰之,對衝而上,進行一命換一命的肉搏廝殺,並不是一場會戰的主流。打到這個份上,往往都是準備一錘定音了。

原因並不複雜,這種身在陣中,不得輾轉騰挪,不得閃避退讓,隻能進行最為殘酷的一命換一命的短兵相接戰事。在任何時代,不是精選的勇士,或者進行過嚴酷的訓練,都不能做到,那都是不得已為之。

兩軍會戰,強弱懸殊不必說了。要是勢均力敵,一場會戰打起來並不容易。雙方首先要做的是穩固營盤。護住自己的補給線。有糧食吃。穩住陣腳了。再考慮尋敵破綻擊之。

可以用的手段因地製宜。騎兵多就是大量輕騎sao擾,壓縮對方活動空間。最好將對方緊緊壓縮在營盤之內,樵采汲水都困難。騎兵jing銳活動範圍可以擴大,那就考慮切斷對方糧道。總而言之就是盡量限製對方的主動。

限製不了對方,那就考慮其他手段爭取主動。或者攻敵必救,將對方從穩固的營盤城塞當中誘出來,在行軍當中加以突襲打擊。或者就是示敵以弱,誘使對手分兵。在尋隙而擊。

既限製不了,又調動不了對手。尋不到什麼破綻,揀不到什麼便宜。隻要還有選擇,合格的主帥很大可能就是選擇不打,或者深溝高壘,或者幹脆就是引兵避之。等待更好的機會。

真正兩軍主力拿出來,對陣而戰拚人命,那是雙方都沒什麼更好的選擇了。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組織動員能力遠不如後世。流寇裹挾不必說。武裝編製起來上萬甚或幾萬戰兵,再輔以多少輔兵民夫。配備足夠的車馬軍資器械。豈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一場硬碰硬的會戰下來就是上千幾千條的人命,以農業社會所能達到的組織度。如此損失,整個軍隊就是元氣大傷,輕易恢複不過來。人命畢竟是人命,更何況是好不容易才組織起來的軍隊。以為打仗就是拚人命的,那是庸帥。士心也不會依附。

反而是到了近代民族國家乃至後世工業化時代,隨著社會組織度的提高,在人力資源沒有耗盡之前可以組織起源源不斷的軍隊補充。這種拚人命的戰爭場麵,才成為戰爭主流,在兩次世界大戰當中尤其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一部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充斥其間的兩軍之戰動不動就是深溝高壘,動不動就是相持,最後一方糧盡而退。真正硬碰硬的會戰,也就是那麼幾場。而且往往是各自隻是拚死了幾千條人命,引兵而退,各自舔傷口去。

漢唐以降,乃至於宋。開國時候,對遼的確硬碰硬打了幾場會戰。雙方都是損失慘重,但是,這是誰都經受比起的,最後澶淵之盟了事。對西夏戰事,也有幾場規模不如宋遼戰事的會戰。宋人雖敗,西夏何嚐不是用傾國之力,打完之後也元氣大傷。宋人對西夏從此就是組織起沿邊大縱深防禦體係,就是進攻也是步步為營,或者沿著橫山拔點,一步步的蠶食。或者就是在西夏影響力薄弱的河湟之地這種戰略側翼冒險。打著的就是不輕易會戰,以國力壓倒對方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