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小心翼翼地把滾滾放在腿上固定,不讓它扭來扭去的亂動。滾滾則一臉痛苦,齜牙咧嘴的表情,又老老實實地慫著不敢動。看這情形,搞得像閹豬似的。
農家養過豬的都知道,當小豬仔滿月以後,就要挨上一刀了。原因是閹割後的家畜,失去了生殖機能,性情變得馴順,便於管理、使役、肥育和提高肉的質量,還可以防止劣種家畜自由交配,對改良家畜品種起了積極作用。
閹割了的豬,性情馴順,牙雖鋒利,也不足為害。長得膘滿臀肥的。而如果不讓這些二師兄失去“性質”的話,豬肉還有一股騷味兒,十分難吃。這也是古時人們還沒有掌握煽豬技術時,把豚肉認為是“賤籍”吃的,難登大雅之堂的原因。
說起來……滾滾也半歲了,是時候了……呸呸呸!周圍眼神一晃,把自己是思緒拉回來。想多了,熊貓的種群數量一直岌岌可危,他還打算著讓滾滾長大以後多多開枝散葉,立下汗馬功勞呢!
呃……這裏有個難題,滾滾都半歲了,還不知道雌雄。對於這種專業性極強的問題,周圍也是愛莫能助——電視裏哪會教人分辨雌雄啊!戴維因此對他的專業表示了極度的懷疑,逼急了的周圍隻好編造熊貓在滿周歲前性征不明顯,看不出來……
事實上周圍也不算騙人,判定一隻大熊貓的性別,可以根據經驗,在大熊貓寶寶出生的時候觀察或觸摸,但這種方法的準確率很低。更為嚴謹的做法是通過DNA鑒定。
怎麼說呢,咱們胖達生性羞澀,就連在性征上都遮遮掩掩完全沒有明顯的區別。後世熊貓基地的研究人員哪怕再經驗豐富,還是要靠DNA才能確定,否則很容易在寶寶成年後才發現搞錯了。
那麼DNA是不要想了,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直觀地辨別它們是“貓哥哥”或“貓妹妹”呢?這裏有兩個簡單的辦法。一是看外形。如果毛色被打理得幹幹淨淨,溫文爾雅的,身體看起來也比較苗條的十之八九都是“貓妹妹”;而裹得一身是泥,黑不溜秋,脾氣暴躁,長得健壯的總會是貓族中的“酷哥”。二是觀察其行為。舉止乖巧,喜歡黏著飼養員的大部分是“貓妹妹”;而喜歡打鬧,總出壞主意(一雌一雄兩隻大熊貓想要逃出院牆,貓哥哥就讓貓妹妹墊背,自己站在它的背上欲翻牆而過),惹是生非的,大多是“貓哥哥”。
周圍觀察下來,發現滾滾黏糊人那是不用說了……可它從小被母親拋棄,是周圍一手帶大的,黏它也說得過去。皮也是皮了點,一不留神就闖禍,事後還用那無辜的綠豆眼望著你,讓你哭笑不得。但是周圍的人都認為作為一隻寵物,它已經足夠乖巧了……沒有參照物,周圍還真有些難以分辨。
所以現在難辨雌雄的滾滾,就這樣被屈辱地夾在腿上。檢查完“小弟弟”或者“小妹妹”,配合戴維做好記錄以後還是沒能被允許離開。今天還要檢查它的牙齒。
天性活波,除了睡覺一刻也停不下來的滾滾被這樣禁錮著是很難受的。它從喉嚨裏發出“哼唧”的小奶音,小爪子也努力地蹬著奶爸的胳膊,烏油油的黑眼珠眼巴巴地盯著他,渾身上下都在發出抗議,“酷愛放開本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