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為無為非不作為(1 / 1)

時過中午,突然鳳鳴山下殺聲震天。站在山頂望去,隻見旌旗遍野,一隊隊士兵拿著刀槍斧鉞、鉤戟長铩,或揮舞著兵器、或彎弓搭箭,成半圓形的陣型向叢林中搜索,一片片拉網而進,直到日落西山。“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他們把許多虎豹豺狼趕進了一座石頭城中,然後萬箭齊發,把這些動物統統射殺,場麵血腥而壯觀。掌燈時分,在兩邊眾人的歡呼聲中,官兵們車載肩扛著各種猛獸的屍體歸去。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秋狩嗎?除了尚不是深秋時節,秋狩也不應該是這種滅絕式的掠殺吧。我把心中的這些疑問向身邊看熱鬧的同學提了出來,同學告訴我說,由於近階段猛獸猖獗,不但咬死了許多牛羊雞犬,而且還經常襲擊居民,官府才組織了這次大規模的清剿行動。

我點了點頭,心中卻總覺得有什麼不對之處。《道德經》第二章說: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比較就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好的東西,是因為有醜惡的東西刺激著人們,所以人人才都有了尚美、愛美之心。都知道對善去追求、為善而奮鬥,是因為不善的存在對人們的正常生活形成了妨礙。所以說,有和無、難與易、長和短、高與下、音與聲、先與後,等等一切矛盾的存在都是既相對立又相依存的。狐兔盡,走狗烹,沒有了老鼠,貓存在的意義也就該轉化了。如果人們隻培養喜愛的東西而消滅了相應的不喜愛的東西,那麼,你這種喜愛也不會長久。世界原本就是由矛盾組成的,消滅了對立的一方,存在的另一方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張力。既然這是一種常理,就不要人為地去區分和幹涉,所以,聰明的人就不會去故意消滅一方培養另一方,而是要化這種對立為統一,不同而和,使這種存在更合道理、順人情,使每種事物的運作與人事作為都能相得益彰,在兩種對立的事物之間尋求到一種平衡,這就是“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意義。有無相生中,一切皆有可能。難能可貴是激活,自然界自有根據自身平衡係統而產生的因果和機緣。但人們往往會根據自身的好惡和需求去激活某種變化,厚此薄彼,極易使生存比例失調而失去這種矛盾的平衡狀態,緊接著而來的就是要重新花力氣解決製衡問題。陰陽結為一氣而和為一體,和者,活也,增添世界的活力,營造更好的生存空間,同時必須防止意向泛濫引起的一係列問題。大自然經過千萬年的磨合和滲融,已經合為一體,再好的人工改造都不如自然界的自身平衡和調劑係統更優越,為無為非不作為,而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時刻無不為,避免破壞這種平衡的大麻煩產生。所以說,麵對大道的運行,人並不是毫無作為而是不逆為,並不是毫不幹涉而是順其意而疏引,讓萬物自然而然地朝著互利性的方向生長,萬物作而弗始,是為了以我之暗借對方的光明,如果我比對方還囂張、還強勢,隻會打亂對方的規律而使之蕭條,就不可能獲得對方提供的方便和利益。因此,利用萬物之能的前提,就是為它們提供方便和生長的空間,並在它們滋生的時候不去提前占有它們的利益,它們才會越生長越衍變越繁華而不會離你遠去,人們才能享用更多的便利。

但像這種趕盡殺絕的做法?“這種趕盡殺絕的做法,會在不久之後,野兔等食草動物泛濫,農作物遭到損害,在更長時間之後,草原變成荒漠,由於這種做法一直被急功近利的人們所不斷地運用,所以到了你們那個時代,酸雨、沙塵暴、霧霾便開始出現,到了二十三世紀,地球上氣候變暖、水源、能源枯竭,人們不得不離開這個世代生存的家園到太空中尋求其他生存之地”,我扭頭一看,是楊戩不知什麼時候已站在我的身後。我便問道:“作為神仙,你也沒有辦法阻止這種做法嗎?”

“唉!人類的智慧,智慧的人類。”楊戩歎了一口氣,意味深長地拍了拍我的頭,轉身離去。我想,我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人類的智慧在不成熟中發展著,但隻要正確引導,最終是能夠與這個世界和諧發展的。能夠身在鳳鳴山精英培訓學院,我陡然覺得這個學院的責任,也覺得自己肩上有著沉甸甸的擔子,盡管我還隻是一個旁聽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