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正在變熱
封麵故事
作者:及軼嶸
近兩年,廣州在創投圈裏的名號越來越響亮。唯品會、YY和3G門戶的上市不僅提振了廣州人的信心,也給廣州的創業和創新輸出了大量新鮮血液和資金。
“從2013年的中期開始慢慢往上走,現在是一個一直向上的狀態”,CCIC文創孵化中心發起人全曼午這樣描述自己對廣州創業氛圍的感受。
全曼午還是廣州貝塔咖啡的發起人。貝塔咖啡的旁邊,就是如日中天的微信所在地。
經營創業咖啡館和孵化器,還挨著微信,跟微信上上下下都混得臉熟,很自然地,在全曼午的周圍彙集起了一大批身在廣州的創業者、投資人,以及功成名就、懷揣資金與經驗的公司高管。
當初全曼午創業的時候,算是T.I.T創意園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隨著貝塔咖啡日益紅火,孵化器也於今年7月份開始運營。團隊陸續搬入創意園,“未來這個地方應該會有更多的互聯網氣氛。”全曼午說。
全曼午的圈子就是廣州創業氛圍的一個縮影。廣州一個個這樣的圈子所產生的能量,如漣漪般蕩漾開去,慢慢改變著廣州的創業環境。
全曼午和他的圈子
上午10點鍾,廣州貝塔咖啡已經坐滿了人。咖啡館所在地T.I.T創意園是紡織機械廠的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園內布滿了高大的榕樹和掩映在綠茵中的創意工作室。
“我們這裏是中國跟互聯網有關的咖啡館裏麵生意最好的一家。”全曼午點上一支煙,“因為微信在旁邊。”
他指指某一個角落:“貝塔還沒有裝修的時候,張小龍曾坐在那裏喝了一杯咖啡。”
現在很多到廣州來的互聯網人的習慣就是,先去微信開一個會,然後在貝塔坐一天,見幾個廣州這邊的合作夥伴。
在采訪的過程中,全曼午有時候會站起身跟進入咖啡館的人熟絡地打招呼,這裏麵不乏互聯網圈裏耳熟能詳的名字。
全曼午早年做過電台主持人,後來做廣告和營銷,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再後來他開始互聯網創業,做貝塔咖啡,做孵化器。
因為認識的人多,他把自己做的事總結成一個詞:撮合。
“做貝塔咖啡是被白鴉騙了。”全曼午開玩笑。當年他通過優酷負責戰略關係的VP朱輝龍認識了貝塔發起人白鴉。在白鴉的鼓動下,他將公司所在地變成了現在的貝塔咖啡。
貝塔沒有一個群體股東的概念,而是以一個店為單位,每個店有不同的股東。全曼午牽頭召集了廣州的股東。“現在40人多一點,最近正在招募新股東,很快就有60人了。”全曼午的理想狀態是80位股東。
這些股東裏麵有不少廣州互聯網圈的知名人士,比如zaker的創始人李森和、有米的創始人陳第等等,還有些非互聯網圈的,做媒體的,做營銷的。“我的工作其實蠻簡單,就是做適當的撮合。”有意思的是,來自傳統行業的股東進入這個圈子之後也慢慢互聯網化了,公司紛紛開始轉型。像原來《城市畫報》的主編,就辭職去創辦了一家互聯網公司。
經營貝塔兩年,幹撮合的事幹多了,全曼午有了做孵化器的念頭。“孵化器又變成了一個更深度的撮合。”他說。
從貝塔咖啡出來,走不遠就是CCIC文創孵化中心。1000平方米左右的廠房,分上下兩層,用透明玻璃分隔成一個個獨立空間,每個團隊占據一個空間。“這裏可以容納10到12個團隊。”
現在入駐的有9個團隊,涵蓋了“吃、喝、玩、睡”各個領域的創業公司,社交、音樂、旅遊、美食,還有一個做公寓的。這些團隊來自五湖四海,團隊的創始人中,有兩個是廣州本地人,更多人來自廣東省內以及周邊的江西、廣西。
這-不難理解。據說廣州的常住人口中,真正講粵語的人口不到1000萬,還有一大半是非粵語的。“廣州跟上海一樣,也是一個彙聚人才和各種資源的地方。在整個華南地區,從創業的城市來講,要麼深圳,要麼廣州。”
這些團隊基本都是全曼午在經營貝塔咖啡兩年間接觸到的。“我們都有過一段時間的相互認識的過程。我知道他們是誰,也知道他們的團隊是哪些人。”
全曼午的主要工作還是撮合。“我隻是一個組織者和一個旁觀者;有必要的話,我會再撮合一下。”這裏沒有很多孵化器都有的集體共修的課程。固定的活動是每周四都有一個工作午餐,創業者團隊和全曼午邀請的資源、關係在一塊吃飯,閑聊,交朋友。
孵化器有10位導師、5位顧問,囊括了廣州互聯網圈和上市公司的不少牛人。“創業團隊隨時可以聯係他們。想約誰就約誰。”全曼午說。
上市公司輸出人才和資金
2013年7月份,邢帥將公司從雲南大理遷到了廣州。邢帥教育是YY上的草根教育機構,據邢帥估計,到目前為止,培訓的免費學員應該有上千萬,付費的也有20來萬。今年8月,邢帥教育拿到了B輪3000萬美元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