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元生創投:國資背景的市場化VC(1 / 2)

元生創投:國資背景的市場化VC

資本

作者:曲琳

曾在泰山投資、德福資本等知名機構負責生物醫藥投資的陳傑將坐落於蘇州工業園的生物納米園(BioBAY)比喻為一座金礦。為了開采這座金礦,很多投資人帶著鐵鍁,開著推土機甚至坦克來到這裏。主導了瑞爾齒科、康龍化成等項目投資的他也是其中之一。“中國現在含金量最高的、機會最大的醫藥行業金礦就是BioBAY。”陳傑這樣形容。

這已經是過去時了。2013年元生創投成立,BioBAY是其中最重要的出資方之一,金礦經營者正在追求將金礦更大程度的變現。陳傑也參與了元生創投的創立並擔任管理合夥人。

園區做VC,有望雪中送炭

盡管元生創投的主要資金來自兩家國企——蘇州當地的新建元控股集團與BioBAY,但它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基金。

“市場化”是元生創投在創立時就預設的關鍵詞。對BioBAY來說,迅速成長為一個國際化且極具專業精神的生物園區的經驗,便是像外企一樣經營一家國企園區。

BioBAY於2007年成立。2010年,它便聯手園內企業在國際頂級科技期刊《Nature》上做推廣;同年開始與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冷泉港”合作舉辦冷泉港亞洲會議,這使BioBAY成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的學術和產業交流中心。

對於這些決策的背後,曾經在外企任職的BioBAY女掌門——總經理劉毓文這樣解釋:“我一直認為市場化地配置資源才是最有效率的,所以在麵對孵化企業、麵對我們背後的政府機關時,隻要可以,我都會追求市場化的做法。”

所以,大多數有政府背景的投資機構、政府引導基金都在不計較投入與產出地,甚至是“撒種子”式地進行風險投資。它們的投資路數與市場化VC差別很大。

元生創投的打法趨向於完全的市場化。首先便是團隊。陳傑在幾年前便與劉毓文相識,這次便加盟了元生創投,其他團隊成員也是公開招聘而來,並沒有從BioBAY調用員工。元生創投與BioBAY是“樓上樓下”相鄰辦公的關係,有時共同參與一些重要會議,但大部分時間都完全獨立行事。劉毓文甚至形容元生創投與BioBAY之間“有一道防火牆”。

所謂市場化,盈利將會是最大的目標。“從政府的角度,判斷一些事情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對社會的影響,對整個產業的影響,”陳傑說,“但元生創投首先看重財務回報,跟其他的VC完全一樣。”

BioBAY共有400多家孵化企業,項目平均質量頗高,這是曾經的外來淘金者陳傑最為看重的。但這片金礦並不是元生創投唯一的目標,他的眼界更為寬闊。陳傑說,BioBAY在很多朝陽產業上——例如生物製藥等領域——都在培育自己的產業鏈,也就是說,每個細分環節都會有公司入駐。但從市場化的角度來看,這些企業未必是行業的前幾名。這又與投資界的標準形成了矛盾。

“VC一貫的策略是投資龍頭企業。行業老大上市了,如果老二和老三還有機會,估值也合理,也同樣值得投資。假使同一個行業之中,BioBAY裏麵的某家企業不是老大,我們會毫不猶豫地尋找園區之外的老大進行投資——如果該項目的價值也合理的話。”

規模為5億元人民幣的元生創投目前已經投資的項目有六個。陳傑說,將來將有接近一半的投資案例來自BioBAY之外的企業。

說到投資,劉毓文也有自己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