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晉升體係,激發采編活力
前沿報告:【在職提升之道】
作者:田小平
尊崇專業主義、鼓勵能者居上、破除一評定終身的職業晉升體係,將為進一步提升采編人員能力、推動采編工作創新注入“正能量”。
長期以來,在報社等新聞單位中存在一種“業務優則仕”的現象。這種單一的選拔晉升機製,導致千軍萬馬擠向一座“獨木橋”,除少數人能得到提拔之外,絕大多數采編人員普遍陷入“三年迷茫,五年恐慌,七年八年想轉行,專業到老很絕望”的困境。為了破解采編人員上升通道過於狹窄這個普遍性的行業難題,廣州日報最近探索為采編人員建立一套“業績為先、酬勞對等、能上能下”的職業晉升體係。其目的是希望通過這個專業通道和評價坐標,既能準確衡量出每位采編人員的能力和價值,又能給大家壓力、動力和希望,激勵他們心無旁騖提高技能,持續進行業務創新,推動報社永續發展。
建立專門的采編人員職業晉升體係
廣州日報對采編專業職級,從見習到首席設了13層專業職級,分記者、編輯、評論員、檢查員四個序列。其中,最低的專業職級為見習,最高的專業職級為首席(一級),首席對應的管理職級和薪酬標準相當於副總編輯。年薪製專業人員、圖片編輯等非記者崗位均歸屬編輯序列,評論員序列在采編晉升時歸屬記者序列。采編職級晉升遵循逐級晉升的原則。其中,晉升到資深級及以上的職級晉升,每兩年實施一次;晉升到采編一級及以下的職級晉升,每年實施一次。職業晉升工作完成後,根據采編工作的需要,可在各采編部門下設工作室,沒有行政級別,不與工資待遇掛鉤,設工作室主任、副主任頭銜,僅用於采訪及對外聯絡。
采編專業人員職級的相關待遇,隻與在崗期間的薪酬待遇掛鉤,不與個人退休待遇掛鉤。包括首席級在內的所有職級,如果任期內業務指標考核不過關,下一輪評審時可能會被降級和調崗。在隨後一年的跟蹤考察期內,被降級的員工如表現仍不合格,將予以辭退。這種製度設計從一開始就杜絕了一勞永逸的“終身製”,不僅較好地體現了個人貢獻與薪酬對等的原則,還解決了“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人事弊端,增添了業務創新的活力和事業進步的動力。
設置科學的采編人員職級評價標準
為了科學合理地設置每個職級的任職資格和業績指標,廣州日報按照“3D+E”(職責描述Do,績效表現Deliver,技能要求Display,工作經驗Experience)的晉升標準,製定了一套數據指標體係,力求使每個職級都有一個客觀、全麵、量化的評審標準。
具體而言,任職年限和業績指標是基本的資格要求,員工一般隻有達到某一職級的任職年限和業績指標,才能獲得晉升提名的資格。業績指標主要是由稿件數量、稿件質量以及有無重大差錯等構成,這也是能否得到晉升或不被降級的決定性依據。
一般來說,職級越高,對於稿件數量和質量的要求也越高。這其中,雖未對首席級設置稿件數量指標,但要求其應代表報社最高的業務水平,對其好稿數量的要求在全報社也是最多的。對於由於一些特殊原因,如因休產病假等較長時間不在崗的采編人員,其業績指標按照實際在崗時間折算。
除了各項硬性指標之外,對於長期駐站、長期上夜班的員工,職業晉升時在同等條件下予以優先考慮。對於特別優秀的采編人員和專門人才,經特殊程序審批後也可破格越級晉升。這真正體現了“業績為先”、“貢獻為先”和“能者居上”的價值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