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人報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
新聞實踐
作者:孟瑾
眼下,走向市場已經成為各種報刊無法回避的選擇。沒有人能夠拒絕和躲避市場法則。地方工人報如何應對市場的挑戰,如何在激烈的報業競爭中生存下去,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
近年來,隨著新聞改革向縱深發展,各種報刊積極探索自己的合理定位,以便與市場經濟對接。黨報的改版、擴版已經形成潮流,並以其權威性、重要性、時效性等優勢,抓住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題材,進行深度報道,形成了氣魄大、氣勢大的特點。同時,晚報、生活報等都市類報紙,也以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等優勢吸引讀者,形成了受眾麵廣、社會影響大的特點。
地方工人報既沒有黨報的權威性,又沒有晚報、生活報的可讀性,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夾縫”的地位,近年來發行量日趨萎縮,廣告收入難以保障,有的甚至難以為繼。這種狀況的產生,不能不令人深思。要生存,要發展,要在激烈的報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地方工人報必須突破傳統的辦報思路,突出自己的特色,合理調整定位,積極主動地迎接市場挑戰。
二
工人報的特色在哪裏?有人說工人報姓“工”,是工會的機關報,受眾主體是廣大的工人群眾,應當突出報道工會、工廠和工人階級這個群體。筆者認為,僅有此是不夠的,還應當從工人報產生的基礎和存在的客觀條件出發,探尋其更具體的特色。
工人報作為工會的機關報,它產生的基礎應當是工會組織的存在和需要,也是工會組織產生的基礎——工人階級的存在和需要。工人報應當姓“工”,這毋庸置疑。但同時,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是維權。也就是說,隻有維權才是工會組織賴以生存的基礎。
作為工會機關報的工人報,無論從履行工會機關報這一職責,還是從自己的廣大受眾——職工群眾的需要來看,維權應當成為工人報區別於其他各類報紙的鮮明特色。旗幟鮮明地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旗幟鮮明地維護各級工會組織和廣大工會幹部和工會成員的合法權益,應當成為工人報高揚的一麵旗幟。為此,我們在經過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專門在山東工人報開設了“權益”專版,對某些“侵權”行為有理有據地予以曝光,對某些“侵權”案例進行剖析,對讀者提出的有關維權方麵的法律問題予以解答。同時,還設立了維權熱線電話,並打出了“您的事就是我們的事”這一口號,贏得了職工群眾的廣泛好評。許多讀者,包括基層工會幹部,提起山東工人報,幾乎都稱讚“權益”版很有特色,辦到了他們的心坎上。高揚維權旗幟,既避免了過去那種沉溺於泛泛的、停留在一般層次上的工會工作的報道,又找到了報紙與讀者的結合點,在市場嚴峻的挑戰麵前,應當說不失為一條工人報自己的獨特生存之道。
三
工人報作為工會的機關報,應無條件地為黨的中心工作和工會工作服務,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宣傳的作用要通過讀者的閱讀才能產生。所以,工人報要完成工會賦予的宣傳任務,就必須了解讀者、適應讀者,並千方百計地吸引讀者。這一十分淺顯的道理,多年來許多地方工人報並沒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版麵上,常見的是各種會議消息、工作報告、工作總結等,而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卻很少,以至報紙的版麵被一些讀者戲稱為“大簡報”、“大傳單”。這不僅嚴重違背了新聞規律,而且因為遊離於讀者的生活之外,令讀者生厭。無論報紙想宣傳的內容多麼“豐富”,但讀者減少,使宣傳效果受到很大的局限,從而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許多地方工人報發行量連年下降,也反映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近年來,山東工人報提出報紙“隻有是職工的,才是工會的”(亦即隻有使職工接受,對工會的宣傳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把工會組織的廣泛性和工人報內容的廣泛性結合起來,適應讀者需求,合理調整定位。一方麵,堅持新聞規律,從新聞角度處理工會工作方麵的報道,堅持“少而精”、“精而硬”的原則,以讀者的眼光來衡量取舍稿件,杜絕泛泛的一般層次上的政論性文章。另一方麵,拿出相當多的版麵刊登貼近讀者、貼近生活的稿子,讓好的重要的社會新聞上一版甚至上頭條。同時,專門開辟以社會新聞為主的綜合新聞版,輔之以讀者認可接受的家庭、養生、教育、醫療等各具特色、貼近讀者、富於生活化的專版,讓該軟的內容切實軟下來。
為了滿足工會工作報道的需要,山東工人報還專門開辟了“工會新聞”版。這樣,不僅較好地找到了“硬”新聞與“軟”新聞的結合點,而且找到了報紙與讀者的結合點。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工人報發行量下降的情況下,山東工人報的發行量不僅沒有下降,反而穩定增長,為報紙走向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工人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