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報鞏固“第二課堂”優勢的路徑
傳媒教育
作者:謝錦添
我國高校校報曆史悠久,最早可溯源至1895年天津北洋大學創辦的《北洋大學校刊》。校報具有師生參與辦報的特點,因而成為高校學生拓展視野、激發興趣、培養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質、體現通識教育的“第二課堂”,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著特殊作用。當今新媒體蓬勃發展,在競爭加劇的情形之下,尋找合理路徑與方法,鞏固高校校報“第二課堂”的優勢地位,是每一位從業人員應當思考和關注的現實問題。
現 狀
在高校新聞媒體中,新媒體以校園網為代表,具有時效性、互動性強和圖文並茂等特點,發展迅猛。高校校報的“第二課堂”功能正受到嚴重擠壓,影響力正逐步削減。現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每年在新生中選拔的采編人員,工作一段時間後,總有些學生嫌工作累和報酬低而退出,在崗的往往也不安心。①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校報出版周期較長、版麵有限。據中國高校校報協會統計,全國1000多家高校校報中,周報占5.1%,旬報占12.6%,半月報、雙旬報和月報等超過80%。②由於校報出版周期長,學生撰寫的稿件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出版。校報多以對開四版和四開四版為主,版麵容量十分有限,好不容易盼到出版日期,刊登出來的往往也是不起眼的“豆腐塊”,嚴重影響了學生采編人員的積極性。
二是校報普遍存在機關報痕跡。一直以來,作為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校報尤其是“要聞版”充斥著會議新聞、領導講話。學生采寫的反映師生工作生活的作品經常陷入“無處立足”的尷尬境地。
三是校報內容與校園新聞網同質化嚴重。由於校園網沒有出版周期和容量限製,新聞報道往往首先在網上發布,導致校報的新聞內容與校園網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有些校報甚至完全照搬校園新聞網的稿件,徹底淪為其“紙版”,嚴重製約著學生采編人員的創造性。
針對這些現狀,《西南政法大學報》(2011年1月由四開四版改為對開四版,半月報,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50—0818G。以下簡稱《西政報》)在之前探索發展的基礎上,牢固確立了“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服務、為培養人才服務”的辦報宗旨,對報紙進行了重新規劃,在親和力和深度報道上下工夫,著力依靠學生采編隊伍打造品牌欄目,在學生采編人才培養上取得了一係列成績。
改進措施
為尋求發展,自2005年以來,《西政報》多次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先後推出《發現》、《思問錄》等專欄,將新聞做“深”、做“透”、做“細”,充分發揮學生采編隊伍的積極性、創造性,打造品牌。《發現》專欄還在2006年舉辦的重慶新聞獎(名專欄)評選中獲得三等獎。
筆者調查統計了2012年出版的《西政報》(共17期)版麵、專欄設置及發稿情況。2012年出版的《西政報》,充分調動了學生采編人員的積極性,鞏固了“第二課堂”優勢地位。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依靠學生辦報,調動學生采編人員的辦報積極性。學生采編人員提供的稿件超過90%的欄目有4個,其中有兩個還達到了100%,《成長在線》欄目雖然學生采編人員發稿數不到30%,但每期均由學生編輯組稿。可見,學生采編人員是《西政報》的生力軍和主人翁。
第二,增設深度報道欄目,挖掘學生采編人員的潛能。為充分挖掘學生采編人員的潛能,《西政報》通過設置多個深度報道欄目,把學生采編人員的嘴、腳、筆全方位調動起來,使他們必須全力以赴才能完成采寫任務。可以說,《西政報》設置的每個專欄,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使他們脫離了單一的會議新聞報道的狹小空間,讓他們獲得了一個能夠充分鍛煉新聞策劃、采訪寫作、編輯修改等方麵能力的寬廣平台。
第三,探索報網互動路徑,發揮學生采編人員的特長。《西政報》在西政網上開設了《主頁人物》專欄,配合其《教育人生》專欄。《主頁人物》全年發稿29篇,學生采編人員發稿27篇,占總數的93.1%。同時,為發揮學生特長,《西政報》還開設了評論性專欄《兩江潮》,讓在這方麵有專長的學子圍繞學校重大事件且評且議。《西政報》為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華、提升能力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