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信息
樂壇資訊
遠去的大師們
瑞士女高音德拉卡薩
被譽為“歌劇界伊麗莎白·泰勒”的瑞士女高音麗薩·德拉卡薩(Lisa Della Casa)於2012年12月10日在瑞士Münsterlingen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德拉卡薩是從二戰期間支離破碎的歐洲崛起的一代女高音。據統計,她演唱了兩百多場《阿拉貝拉》《唐璜》中的唐娜·埃爾維拉、《費加羅的婚禮》中的阿爾瑪維瓦伯爵夫人,另有一百多場《阿裏阿德涅在納克索斯》中的女主角、《女人心》中的費奧迪莉姬、《魔笛》中的帕米娜和《玫瑰騎士》中的元帥夫人。
1974年,正值巔峰時期的德拉卡薩做了告別演出,隨後與家人隱居在瑞士湖邊的城堡安享晚年。她從未對退休之事給過公開解釋,退休後也沒有像其他歌唱家那樣涉足獨唱音樂會或教學。
俄羅斯女高音維什涅夫斯卡亞
俄羅斯女高音加林娜·維什涅夫斯卡亞(Galina Vishnevskaya)於2012年12月10日逝世,享年八十六歲。除了本身是首屈一指的女高音、教育家和充滿舞台魅力的演員外,維什涅夫斯卡亞還是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Leopoldovich)的太太。
維什涅夫斯卡亞是莫斯科大劇院的頭牌女角,之前也唱過不少輕歌劇。在莫斯科大劇院,她為蘇聯時代缺乏趣味的歌劇製作注入了新鮮感,比如她演唱的柴科夫斯基《葉甫根尼·奧涅金》中的塔吉亞娜、穆索爾斯基《鮑裏斯·戈度諾夫》中的瑪麗娜、普羅科菲耶夫《戰爭與和平》中的娜塔莎·羅斯托娃。在二十三個年頭的莫斯科大劇院演唱生涯中,她一共演唱了三十多個角色。
2002年維什涅夫斯卡亞在莫斯科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歌劇中心,致力於培養年輕的俄羅斯歌唱家。那時她的歌劇理念趨於保守,與自己早期大膽開放的理念南轅北轍。她對2006年莫斯科大劇院製作的一版全新歌劇大為惱火,把原定在那裏舉行的自己八十大壽的演出改到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並發誓“再也不踏進莫斯科大劇院半步”。次年,羅斯特羅波維奇逝世。
維什涅夫斯卡亞的招牌角色塔吉亞娜留有三款錄音,分別錄製於1956、1958和1968年。她錄製的本傑明·布裏頓《戰爭安魂曲》由作曲家親自執棒。其他值得收藏的唱片包括肖斯塔科維奇《第十四交響曲》和穆索爾斯基的藝術歌曲等。
鋼琴家兼作家查爾斯·羅森
美國鋼琴家兼作家查爾斯·羅森(Charles Rosen)於2012年12月9日在紐約曼哈頓因癌症逝世,享年八十五歲。羅森以演奏海頓、莫紮特和貝多芬著稱。他的著作《古典風格》(The Classical Style)獲得過1972年美國國家圖書大獎,這本1971年出版的書從三位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角度檢視了古典音樂發展的必然之路。他在書裏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古往今來的作曲家都在用同樣的十二平均律的原始材料創作,那西方古典音樂的集體特征是什麼呢?通過研究曲式結構和音樂史,他指出海頓的弦樂四重奏、莫紮特的喜歌劇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具有古往今來所有古典音樂的共性。
作為一個同等重量級的作者、演講者和音樂家,查爾斯·羅森是十九世紀典型音樂家的最後一個楷模:學者型音樂家。2010年英國《衛報》如此評價他:“現今市麵上所有集文學創作和演奏於一身的音樂家的出處,就是查爾斯·羅森。他是一位叫人過目不忘的演奏者,真可謂文如其樂,敏銳、精準、明察秋毫、富有趣味但也耐人尋味。”
羅森拿手的音樂除了貝多芬以外還有巴赫、肖邦和二十世紀音樂,諸如勳伯格和艾略特·卡特。他經常開獨奏音樂會,也與世界知名的樂團合作。
在許多次采訪中,羅森都把自己稱為鋼琴家。他的學術研究、教學、講座和文學創作等都是興起而為之。1981年他接受加拿大《環球郵報》采訪時說:“每個人都有愛好。有些鋼琴家喜歡收藏瓷瓶,而我喜歡寫書。”
印度音樂巨擎拉維·香卡
印度音樂巨擘拉維·香卡(Ravi Shankar)於2012年12月11日在心髒手術後逝世,享年九十二歲。香卡出生於1920年4月7日,是將印度音樂引薦到西方的第一位演奏家兼作曲家,至今看來也是最成功的一位。披頭士樂隊成員喬治·哈裏森曾經形容香卡為“世界音樂教父”。他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女兒是格萊美獲獎歌手諾拉·瓊斯,他的第二任妻子Sukanya和女兒Anoushka都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