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南京、小巷及雨花台(下)(1 / 1)

南京、小巷及雨花台(下)

經不起那幾個“北京聯動“的鼓吹,原來決定和他們一起在南京呆上幾天,取道上海、乘海輪去廣州的,可是在接待站無意中得知當天晚上就有一艘登陸艇從南京發往武漢,歸心似箭的我馬上決定乘那艘原本是美國人送給***打內戰的登陸艇取道武漢回家。那幾個和我從北京一路到南京的紅衛兵也隨機應變,決定當晚和我一起走,畢竟從京廣線乘火車到廣州還是方便得多。

決定之後,大家根本沒顧得上休息,就匆忙在小巷裏吃過早點,就站在新街口那個圓形街心轉盤前了。太陽是溫暖的,天空是晴朗的,街道是寬敞的,風也是**的,即便是在十一月的時候,南方和北方的氣候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連那幾個北京人也承認這一點。可是我們在選擇市區行進路線的時候卻爭論不休:有人建議到南京大學看看革命形勢,找人座談一下;有人反駁說,隻有一天的時間,不如去增長知識,目標自然是紫金山天文台;也有人說還是去遊山逛水,玄武湖、中山陵,或者是那個曾經的總統府。我建議去雨花台,一是因為那是革命傳統教育,二是路途較近,下午還得趕回來收拾東西準備上船。

我的建議獲得了全票通過。

雨花台就在中華門外,是一座不太高的山崗。據說南梁初高僧雲光法師曾在此設壇說法,因所講的內容十分精彩,感動了佛祖,頃刻間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從***背叛革命到新中國成立,雨花台成了屠殺***人和革命誌士的刑場,先後有近10萬革命先烈在此英勇就義、慘遭殺害。為了緬懷先烈英靈,解放後在這裏修建了這座全國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就成為南京一景。

坡前有一棟莊嚴的建築,那是雨花台的紀念館,裏麵有革命烈士的簡介,也有大量的照片、文字、資料和實物,甚至還有革命烈士戴過的鐵鐐手銬,穿過的血衣;那些***人“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錚錚鐵骨從他們留下來的那些書信,還有國民黨特務的供詞中,都在向我們這些後來人證明,他們是無愧於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為之奮*的事業的,也是無愧於他們的那個黨派的,更是無愧於自己的後人的,所以才會有“革命自有後來人“之說。

沿著山坡一路上行,滿目盡是鬱鬱蔥蔥的鬆柏,那些鬆柏樹幹直*、枝葉茂盛,陽光透過來也就帶了幾分肅穆和莊嚴的韻色,鬆柏不怕嚴寒酷暑,一年四季充滿綠意就是烈士們精神的象征;那些黃土地上星星點點的小石頭大多是白色的,圓圓的石頭上帶有一些紅色的紋路,解說員告訴我們:雨花石就是用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不得不叫人肅然起敬。

一路向上,道路兩旁的樹枝上掛著許許多多到此憑吊了革命先例各地串聯師生留下的標語、挽聯和詩詞,在山崗的峰*有一個用黃土和片石鋪成的廣場,廣場中央最高處就是那座直插雲霄的紀念碑,碑的正麵金色大字寫著“雨花台烈士永垂不朽“。我們在一塊麵北朝南的山坡的黃土中,用撿來的雨花石組成了“雨花台烈士們的熱血不會白流“的字樣表示我們的崇敬,站起身來回頭看,整個雨花台蒼鬆似海、翠竹成林。

這就是我對南京的第一次印象,僅僅隻有一天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帶走的就是夾在日記本裏的鬆葉和裝進黃挎包裏的雨花石,本來是想珍藏的,可是這麼多年過去,早就不知放到什麼地方去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雖然在那以後,我曾經多次與南京重逢,也對那座城市有各種不同的印象,可是南京第一次給我的小巷印象、雨花台的崇敬還是終生難忘的。

瞧瞧,不寫則已,一寫就是滔滔不絕,也就是因為你的那份信、那張南京的照片所引出的我對南京的回憶。就此打住。

願眷戀常在,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