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鐵公與郭有明(8)
八、大公橋
自清光緒二年(1876)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之後,為了掠奪中國內地的資源,外國勢力相繼來宜,鑒於老城區封閉狹窄,她們的教堂、領事館、洋行、公司、碼頭和貨棧就沿江而建,市區的範圍逐步順江向下擴展,居民人口也相應增多。到了清末民初修建川漢鐵路宜昌到秭歸路段的時候,東門外一帶的東湖早就被淤塞,就有了當時的鐵路壩(今天的夷陵廣場一帶),南門外的小南湖也被淤塞,就成了川漢鐵路的起點--下鐵路壩(今天的大公橋一帶),而兩個鐵路壩之間的路基兩側卻依然是塘堰相連、溝渠縱橫,後來,川漢鐵路下馬,原來的路基就變成了漢宜公路的路基,也就是現在的夷陵大道。
如果說宜昌的繁榮是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堵塞了淮鹽運鄂的道路,川鹽就順水而下,宜昌就成了川鹽的集散之地的話,宜昌的城區擴大是隨著開埠而不斷展開的。到了民國三年(公元1914),商埠局在南門外開辟一馬路、二馬路、通惠路(今天的解放路)、濱江路(今天沿江大道一馬路到二馬路之間的路段);民國十七年到民國二十一年(1928--1932)沿江的環城西路、大公路、複興路又先後形成。
說到大公橋,這就是趙鐵公在宜昌的第三個政績工程。這個沔陽人從大拆大建中受到啟發、得到好處,總結出一套經驗教訓,於是在修建大公路的時候就會變本加厲的搜刮民脂民膏,中飽私囊。原來的設計這條從一馬路到美孚碼頭(今天的港務局客運站)的道路是要經過天官橋的,必須將鹽局(現在的銀海麗景小區附近)的倉庫及辦公樓拆除一半。鹽局老板托人給趙鐵公送了一筆錢,縣太爺高抬貴手,線路就改成沿江而行了。
其實這樣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大南門曾是通天之門,城門上有一座城樓高近十丈,香霧繚繞。到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關帝廟“樓閣悉毀“,民眾自發獻糧捐款六千餘貫,重修關帝樓。趙鐵公在指揮拆除宜昌老城牆和城門洞、修建環城路的時候,唯獨不敢拆除大南門。坊間聲稱,他在夢裏遭到關公的嗬責,“嚇了一身冷汗“。其實這隻是一個傳說,根本原因還是收了關帝廟住持僧隆的賄賂,所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就變成了關老爺顯靈。
可是因為改道繞過鹽局,就必須另外修一座大橋(也就是現在的大公橋),工程承包商杜天運就不幹了,要求追加預算,可是趙鐵公是個鐵公雞,一個子也不給,反而找了個理由將杜天運抓進了號子裏,關了三個多月,求爹爹、告奶奶,好不容易才得以釋放,最後不得不忍氣吞聲將橋和路全部修好,撈得盆滿缽滿的趙鐵公不但好評如潮,還在穆子斌等人的鼓吹下將那座橋命名為大公橋,那條路也被叫做大公橋路,真的做到了名利雙收、春風得意。
比大公橋更有名的是天官橋,舊名常家橋,因為得到明吏部左侍郎王篆的重修,故被稱為天官橋。天官橋後來多次經過修繕,並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橋,迄今猶存。而現在的宜昌中心城區依然有個大公橋街辦,大公橋街辦又有一個大公橋社區,而大公橋社區就位於現在的大公橋街。那條街道不長,也就是300多米,寬度隻有2米,按最新門牌編號隻有83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不大的大公橋小學。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前後,大公路被改稱為天官橋街,後變成複興後路。1967年改名為東風橋街,到1973年又改名回到原來的大公橋街。街道的一端與錦江大酒店隔道相對,街道另一端止於天官橋,步行過橋可以直抵沿江大道,大道對麵原來是1992年投入使用、2010年停止使用並拆除、曾經熱鬧了好些年的大公橋客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