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武漢月記(22)(1 / 1)

武漢月記(22)

8月23日晴

武昌在曆史上*有名的,最早是有城牆的,據那本《武漢史話》記載,武昌城第二次大規模的改建並基本定型是在明代的洪武四年(1371年)。時任江夏侯的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周圍二十餘裏,牆體為陶磚砌就,牆高二至三丈餘不等。書中說,當時的武昌城內,裏巷阡陌,衙署叢集,府學、貢院、文廟等文化建築遍布,文人學士薈聚,儼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觀,為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垣其位置在現在的中華門、大東門、司門口、中山路、紫陽路一帶。

和宜昌一樣,民國時期開始拆除城牆,原來的城基就變成了現在大馬路的雛形。解放以後,省委省政府定位到水果湖,武漢市委市政府也移師漢口,這一帶就不再是政治中心,加上街道口、廣埠屯一帶形成了新的學院區,這一帶也少了一些大學生和消費群體,不過在現在的司門口、原來的中正街、現在的解放路一帶依然保留著商業鬧市的繁榮,尤其是那些帶有曆史痕跡的街道名稱,想一想就叫人怦然心動。

下午,沿著原來叫做彭劉楊路的革命路**武昌繁華鬧市。這裏大清國和民國時期原來是一省之官府所在地,現在搬到水果湖以後,就冷清了不少,印象深刻的就隻有一家名氣很大的照相館和名氣更大、以烹製武昌魚而聞名的大中華餐廳。可是轉個彎,就已是長江邊上了,大橋橫空而過,橋下人多車多,無論是那個武昌郵局,還是兩個規模都不大的專業書店;無論是那家武昌工藝美術商店,還是六一兒童商店,還是紅旗百貨商店,到處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些水泄不通之感,一條街走下來,就足足花了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