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山位於江西省貴溪縣上清鎮,屬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清代道士、學者婁近垣的《龍虎山誌》中記載:“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
漢朝興道,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開始,曆代天師都在龍虎山修行得道,接受朝廷封賜,沿襲一千八百餘年,在中國的文化傳承上形成了“南張北孔”兩大世家。龍虎山也成為了中國道教的發源地,被稱為“道教祖庭”。
龍虎山第一代天師張道陵,據傳是張良八世孫,於東漢末年創立道教,成立的“五鬥米道”是之後天師道的前身,與葛玄、薩守堅、許遜並列為“四大天師”。
漢末張盛在龍虎山首創“正一宗壇”,傳天師符籙,尊張道陵為“正一天師”。唐末宋初,道教符籙派的天師道和上清派、靈寶派分別以龍虎山、茅山、閣皂山為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籙\",即茅山的上清籙,閣皂山的靈寶籙,龍虎山的正一籙,稱為符籙三宗。
南宋皇帝宋真宗因為第二十四代天師張可大禳災有功,賜張可大天師“觀妙先生”稱號,封張可大先生為“提舉三山符籙兼禦前諸宮觀教門公事”,自此龍虎山天師道開始領導江南道教。宋徽宗時期,皇帝為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在京城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上清觀也被因此升格為上清正一宮,自此正一派成了天下道教之首。
金元之後,全真教開始興盛。元朝成吉思汗統治時期,因為全真道第五任掌教丘處機不遠西行萬裏“一言止殺”,全真教進入鼎盛時期,其中又以丘處機的龍門派最為出名,其次就是郝大通創立的華山派。
於是,以正一天師道為首的正一教和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就成為了現今道教的兩大派係。
正一天師道,即如今的龍虎山正一派,分為天地人三脈。
三脈都尊奉老子,也就是後來的“道德天尊”,但在修道的看法上有所分歧。
天脈認為“人法地,地法天”,人們根據大地的性質進行耕作,大地由於環境氣候產生不同的性質,人們根據天時變化敷衍生息,萬事萬物因天而變,修道除了自身功,也講求天緣。
雖自稱天道,但對於天地間的萬物采取的是包容態度,主張“道奉於天而存於世”。因此天脈之人善借天時,多用道法符籙,正一派掌門張無常以一身“五雷道法”聞名修真界。
地脈主張“道可道”,認為道分為常道與非常道,而其追求的便是可道之道和有形之道的常道、恒道。“道藏於物,常道在形”,無形則無跡,無跡則無道可循,理念有些偏向現在的唯物主義,在修行上較為依靠外力。
地脈之人在道法上不如天脈,但強在煉器煉丹,其鎮門法寶山河社稷圖傳為女媧的先天至寶,也是正一派的鎮派之寶,內有大河山川,生靈萬千,自成空間,外人進入難以自知便已陷於陣中,一旦意識到入陣,陣法就會變化,因此有“變化無端還變化,乾坤顛倒合乾坤”的說法,即使金仙進入一時也不得脫困。啟動心法隻有三脈掌教知曉,地脈現任掌教是張無常的師弟張澤水。
人脈將道的關注點由廣闊的天地之間轉向修道之人本身,認為天地是大宇宙,人體內是一個小宇宙,修我即修道,修道即修我,小道成我,大道忘我。人才是修道的主體,自古都是先人聖賢問道傳道,未曾聽聞非人之類得道證道,妖怪修行成仙隻是得到了天地認可,但不屬於得道,正所謂“修仙者千千,得道者寥寥。”
人脈之人以人和變天時,造地利,奪天工之巧。道法以陣法為主,融合了道家四十九陣,出名的有仿照誅仙陣的四絕劍陣,易守難攻的玄天劍陣,以人力借天力的七星北鬥陣等,鎮門寶劍為七星劍和戮仙劍。人脈現任掌教是王守陽,也是掌門張無常的師弟,與張澤水私交甚好,但與其他二人不同,王守陽出自正一派外門,因天賦異稟而進入內門,可以說是寒門出身。
除了掌門張無常執掌的天脈,正一派中對於人與非人往往有著明確的正邪之分,斬妖除魔,替天行道不僅是積攢功德的好事,對於天師道來說更是本分天職。
動物修成人身不易,一不小心就會被人以除妖為名打得神形俱滅,因此非常懼怕道士,尤其是正一派的道士。
“在下正一派天脈門下弟子張道全。”
張道全話音剛落,眼前已是黑壓壓的一片。
“阿勒?”張道全一時傻了眼。
隻見蘇沐現出原形,一隻通體銀白,長有四尾的巨狐帶著怒氣瞪著張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