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伢子,你在發什麼愣呢?”
磊子在前麵叫我。
我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這才發現眾人都已經走到了村口。
我收拾了一下心情,三步並作兩步趕了過去。
經過大半天的翻山越嶺,我們終於抵達了門巴村,這是距離昆侖雪山最近的一座村寨,穿過這座村寨,就沒有人類的聚集地了。
村寨很小,可能還不足百戶人家,坐落在昆侖山腳下。
這裏與世隔絕,跟外麵的世界仿佛完全脫節。
用熊大的話說,每天推開窗戶,看見的除了山還是山,那種遠離塵世的孤獨感,是我們無法體會和忍受的。
村寨的門口立著一塊牌匾,上麵寫著一串藏族文字。
熊大指著牌匾告訴我們,那串藏族文字翻譯成漢語就是——門巴村!
走進門巴村的時候,天色已經盡黑,村寨裏麵一片死寂,隻有冷風穿梭而過的呼嘯聲。
這裏夜晚的氣溫非常低,寒風凜冽,很多時候還會飄雪,所以一到晚上,家家戶戶都是閉門不出,村子裏幾乎看不見什麼人影。隻能依稀看見一些院子裏亮著燈,昏暗的燈光在這雪山深處,顯得格外的孤寂。
門巴村幾乎沒有任何的經濟來源,這裏的人們並不是“生活”,而是“活著”,這裏的生活條件至少比外麵的世界落後幾十上百年。迄今為止,村寨裏都還保持著比較原始的風貌,看上去就像一座封閉的,沒有開化的原始部族。
村寨裏的房屋絕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用山腳下的岩石壘砌而成,圍成一座一座的小院子,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堡壘,顯得有些冰冷。整座門巴村都有一道岩石砌成的圍牆,把門巴村包圍起來,熊大告訴我們,圍牆的目的是為了預防山裏野獸半夜入侵。
那些冰冷如堡壘般的村屋,稀稀落落地散布在並不寬敞的山腳下,一抬頭就是白雪皚皚的雪山。有些稍微講究一點的人家,還在岩石的表麵覆蓋了一層黃土,這樣要顯得好看一點,據說也能禦寒一點,不像岩石那樣冰冷。
反正不管怎樣,蕭瑟孤寂,死氣沉沉,原始落後,這是門巴村最真實的寫照。
而且,由於村裏有不少藏民,所以村子裏隨處都能夠感受到藏族氣息。
好多村屋外麵,都掛有那種五顏六色的彩旗,上麵畫著一些藏傳佛教的符咒。
村子裏還能看見那種石堆,進村口的時候就看見一個大石堆,有一人多高,看上去還分為好幾層。除此之外,村寨裏麵還有好幾個,就像衛兵一樣守護著村寨。
其實不止是在村寨裏,自從離開西寧,往昆侖山方向,沿途我們看見過很多這樣的石堆,那些石堆上麵還刻著圖案,看上去很神秘的樣子,我們也不敢隨便去觸碰,以免得罪了神靈。
熊大告訴我們,在藏區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用石塊堆成的石堆,這種石堆,漢語發音叫做“瑪尼堆”,也被稱為“神堆”。這些石堆上麵,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種吉祥圖。
這些石堆,藏語裏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
“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父幫”和“鎮邪朵幫”。
“阻穢禳災朵幫”大都設在村頭寨尾,石堆龐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階梯狀壘砌,石堆內藏有阻止穢惡、禳除災難、祈禱祥和的經文,並有五穀雜糧、金銀珠寶及槍支刀矛。
我們在村寨門口看見的那個大石堆,就是“阻穢禳災朵幫”。
“鎮邪朵幫”大都設在路旁、湖邊、十字路口等處,石堆規模較小,形狀呈圓錐形,沒有階梯,石堆內藏有鎮邪咒文,也藏有槍支刀矛。
在藏傳佛教地區,人們把石頭視為有生命、有靈性的東西。刻有佛像及佛教經文的“瑪尼堆”,並沒有統一的規格和形狀,製作者用不著刻意選擇,無論撿著什麼石頭,都可以在上麵刻畫,經文多為“六字真言”和咒語。
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添加石子,並神聖地用額頭碰它,口中默誦祈禱詞,然後丟向石堆。天長地久,一座座瑪尼堆拔地而起,愈壘愈高。每顆石子都凝結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願。
藏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湧現出了浩如煙海的瑪尼石刻品,凡人跡所至,隨處可見,它是藏族刻在石頭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聽聞熊大的講述,我們的心裏充滿了敬仰之情,雙手合十,趕緊對著麵前的石堆拜了拜,以表尊敬。
經過一座村屋的時候,熊大順手指了指:“這是門巴村村長的院子,村長姓高,是一個漢人,我們都叫他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