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5),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6),儼然(7)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注解】
(1)斯:就,才。
(2)尊五美:崇尚五種美德。
(3)屏:排除。
(4)泰:安定,寬廣。
(5)無敢慢:不敢怠慢。
(6)?瞻視:外表,儀表。
(7)儼然:有威信、有威嚴的樣子。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怎樣才可以治理政事呢?”
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樣就可以治理政事了。”
子張問:“五種美德是什麼?”孔子說:“君子要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凶猛。”
子張說:“怎樣做能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己卻無所耗費呢?”孔子說:“讓百姓們去做對他們有利的事,這不就是對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選擇百姓能幹得了的事情讓百姓去做,有誰還會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還有什麼可貪的呢?君子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勢力小,都不怠慢他們,這不就是莊重而不傲慢嗎?君子衣冠整齊,目不邪視,使人見了就讓人生敬畏之心,這不也是威嚴而不凶猛嗎?”
子張問:“什麼叫四種惡政呢?”孔子說:“事先不經過教育便加以殺戮叫做虐;事先不加告誡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監督而突然限期完成叫做賊,同樣是給人財物,卻出手吝嗇,叫做小氣。”?
【邊讀邊悟】?
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這裏,孔子提出了崇尚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這既有正麵的要求,也有負麵的告誡。而這五美四惡,寫出了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不僅對當時有用,而且足可以成為千古之垂訓,執政者能受益終身。總之,要崇尚五種美德,排除四種惡政。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無法成為君子;不懂得禮,就不能立足於社會;不懂得分辨別人的言語,就不能真正了解別人。”?
【邊讀邊悟】?
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命”是指天命,是指賦予意義的天命,是關係到每個人的天賦,道德使命的自覺性;“禮”是立身行事的規範,是人素質的外在表現,是人與人之間交際、交流時的上下、尊卑、長幼的秩序,是維係社會生活的紐帶。人如果沒有禮儀、禮節,不知禮儀,便難以在社會上安身立命。“言”是心聲的載體,是傳達心聲的工具,聽其言,觀其行,便能對一個人的品格、素質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因此,“命”、“禮”、“言”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同時對於我們立身做人,尤其是麵臨人生抉擇和重大事件的時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