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出來後,很少有時間能靜靜看一本書,或者一個人坐著發呆買傻了,曾經有個學姐說,讀書最好的時光就在學校裏,出了校門跟書就再也不是一個世界的了,就像曾經中國大地上常說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一樣,原來學姐的話也是需要時間和實踐來檢驗的。
近期正值領導出差,工作上安排的任務較少,晚上回到房間便過起了短暫的小資生活,香氣飄逸的茉莉花茶,桌上三周前從圖書館借的書,頗有法式浪漫的鋼琴曲,用舍友的話來說“此生足矣”,好像舍友的要求是低了點。
三周前借閱的書,近日拿來細品。兩位作家竟很巧合的都談到了“孤獨”這個話題。
關於孤獨,似乎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害怕孤獨,有人卻享受著孤獨。其實人的生活無非就是兩種,群體生活和獨處生活,當我們要麵對這個複雜的世界,與周圍的人進行協作交流時便處於群體生活,而當我們離開此種交流,一個人獨處時便轉變為獨處生活。在我們處於群體生活的時候,實際上是我們獨處生活最完美一麵的展示,因為隻有當我們獨處時,才會卸下一切的麵具,去真正的麵對自己,無論是自己不願承認的過錯,還是被外人認可的正確的事情,人在獨處時也是進行自我修養與創作的最佳時機,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名流大家所創作的輝煌作品都是在獨處時完成。
台灣歌手及演員劉若英女士在她的文學作品《我敢在你的懷裏孤獨》中談到,孤獨其實是思想者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捷徑。
劉女士四十多歲時才遇見自己的丈夫結婚,此前一直單身一人在音樂界和演藝界奮鬥,她說至今為止,她覺得自己養成的最好習慣就是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獨處的時間,她也坦言,她和丈夫結婚後,回到家裏,經常是她走左邊,丈夫走右邊,他們的公共區域便是房間的客廳,兩人都為對方留有一定的獨處時間,在外人看來的所謂不和睦其實恰恰是他們兩深愛對方的理由。
人獨處最大的價值便是精神境界的養成,不論是西方國家的基督教、***教還是我國本土的道教佛教,其實都講究人們對內心世界的反思和詢問,對精神世界和思想靈魂的追求。很多人都說中國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西方歐洲等國家有他們的耶穌和上帝,而中國沒有,其實對於這種看法,我是不認同的,人的信仰便是人追求精神世界的一種方式,而耶穌和上帝其實隻是人們信仰的一種載體,所以有沒有信仰,其本質是我們有沒有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不關乎載體是什麼,耶穌和上帝是西方國家人們追尋精神世界的一種載體,中國人要想有信仰,其實可以去尋找自己的載體,當然這個載體可以是自己、也可以宇宙裏自己認為的一切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