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山精神禮讚(1 / 3)

文山精神禮讚

七鄉言說

作者:徐昌碧

毛澤東同誌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一個國家需要有偉大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需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一個地方同樣需要有自己的地方精神。地方精神是一個地方的靈魂,是一種文明素養和道德理想的綜合反映,是一種意誌品格與文化特色的精神提煉,是一種生活信念與人生境界的高度升華,是一個地方各族人民認同的精神價值和共同追求,也是展示一個地方形象、引領地方發展的旗幟。這種精神是靈魂,是財富,是推動發展的動力與源泉,起到導向、凝聚、激勵的作用。

盛夏的滇東南文山,大地一片蔥鬱,無限生機。

透過繁花似錦,穿越厚重的曆史文脈、紅色的文山精神、多彩的民族文化、獨特的特產資源、耀眼的名人效應、優美的山水生態、飽脹的城市張力、科學的發展強勢、和諧的邊疆安寧……,“老山精神”、“西疇精神”、“文山精神”成為時代最強音。31456平方公裏的文山大地,在陽光雨露下,在燕子的追逐翻飛歡鳴聲中,春潮湧動,熠熠生輝,新鮮亮麗,大地飛歌。

展開祖國的版圖,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形如碩大的“金葫蘆”、又如被讚譽為“金不換”的三七,橫置在祖國西南邊陲。從古至今,這裏都閃耀著五彩繽紛的光芒。在曆史的長河中,這塊古老、神奇、紅色和充滿希望的紅土地上曾譜寫過不少輝煌的篇章,文山人憑依大山般的堅定執著譜寫自己的文明史詩,因而留下了不少令人憑吊緬懷的史跡。遵循人類發展的規律,文山經曆了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和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丘北縣黑箐龍洞穴古遺跡、西疇縣仙人洞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牙齒化石、丘北縣曰者鎮獅子山“鳥圖騰”古岩畫、硯山縣春秋時期的大各大銅鼓、戰國時期的丘北草皮銅鼓、廣南縣出土目前最大的石寨山型銅鼓和戰國時期的羊角編鍾、鞋形絨、銅劍、龍虎金腰扣等文物以及廣南句町古國古墓、麻栗坡縣大王岩畫、富寧縣歸朝土司衙署石柱、廣南縣昊天閣和孔廟、丘北縣彩雲觀、馬關縣茅坪國門和抗法堡等等,均在文山大地多處留存,它們無不折射著古代先民創造曆史的艱辛和睿智。先秦之時,這裏衍生著句町、進桑部落民族,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西南置郡設州,文山州就成為祖國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後的數千年朝代更迭,風雨變幻,文山人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始終息息相關,須臾不離。漢、壯、苗、彝、瑤、蒙、回、傣、白、布依、仡佬等11個民族兄弟,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息繁衍,用勤勞和智慧不斷創造著自己的生活,創造著文山的曆史,又一代代地不斷哺育出新的民族英傑。山川鍾靈毓秀,必然人物輩出。在長期的曆史長河奔流中,文山各族人民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壯族的長詩《幽騷》、彝族的古歌《木臘米臘》;壯族的銅鼓、壯錦和苗族的蠟染、蘆笙及敲響銅鼓、踩山舞雲、坡芽歌書……是各族民間文學和工藝的精華。壯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踩花山”、彝族的“花臉節”、瑤族的“盤王節”……一個節日一個傳說,一個傳說一種向往,體現著各族人民對美好未來的執著追求。清代抗法英雄項崇周、李應珍;文學家方友石;辛亥革命時期雲南代理督軍、省長劉祖武,辛亥革命靖國聯軍總司令陸軍上將黎天才;中國最早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位成員之一王友德;現代中國新詩民族化、群眾化的傑出代表,原全國文聯副主席、著名狂飆詩人柯仲平;著名作家、翻譯家、書法家、社會活動家、教授、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等。都是在這塊具有深厚的民族曆史文化積澱的土地上哺育出的人中英傑。有了這些傳統文化精神和厚重的曆史文脈,文山人一直創造曆史。記得那是二十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處邊疆的文山人民,為了祖國的神聖領土完整和邊疆和平安寧,積極響應“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的號召,全力以赴支援前線,付出了沉重代價,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辛苦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艱苦奮戰、無私奉獻為核心內容的“老山精神”,舉世矚目,聲震寰宇。文山各族人民創造的這些博大精深、悠久燦爛、瑰麗多姿的民族曆史文化,養育了一代代人的情感和精神。這些民族文化成為各個民族生存的根和血液,成為一種信仰和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像燈光一樣引導他們的生活,神形兼備,形影不離,並以圖騰、口傳心授、文學、音樂、歌舞等形式,世代相傳,源遠流長。它既是民族的心靈史,又是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曆來就與自然抗爭、與命運抗爭。如大山一樣不屈,像大山般堅定執著的品質成為文山人民勇往向前的內在力量和精神動力。同時,又是凝聚民族團結和人心的強大力量,猶如巍巍大山,堅韌不拔,堅不可摧。這種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園,也是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老山精神”,以“辛苦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艱苦奮戰、無私奉獻為核心內容,曾經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愛國建設熱情。那種偉岸與宏大、現實與久遠、內核與蘊力,築成了中華民族史冊上的英雄豐碑。

老山的出名和當年井岡山、延安寶塔山的出名一樣,並不是因為這裏有什麼奇峰飛瀑、雲海日出、古刹佛光之類奇異景致,而是以老山軍民共同締造的那種催人奮進、發人深思的“老山精神”聞名於世,在震撼、感染、激勵著全國人民。蘊含著軍人生命中最有價值的“老山精神”,是勝利的象征,是中國軍人不怕流血犧牲,維護中國領土完整的象征,它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是一種催人奮進與奉獻的力量精神。“老山精神”更是曆史與未來的契合,是一首永遠蕩氣回腸的曲譜,以撼人心魄的軍魂韻律,融入了曆史長河不息的濤聲。而“老山精神”在血與火、生命與靈魂中流淌的雄渾樂章,卻又在撞擊曆史的脈搏中,贈給了流逝的久遠的時空無盡的神聖回音。1987年9月31日,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登臨老山主峰,親筆題詞:“老山精神萬歲”!從此,“老山精神”名揚四海,被視為國魂、軍魂。現在,這座祖國南疆的英雄山,成了全國人民心向神往的名山。

一個時代催生一個時代的偉大精神,一個社會造就一個社會的傑出標杆。文山人民攻堅克難,一往無前,無論是在激情燃燒的創業歲月,還是在血火考驗的災難麵前,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麵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等等,文山人民沉著應對,取得了重大勝利,“老山精神”就是這奇跡背後的原動力。這種精神與文山人民百折不撓、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互相契合、水乳交融。

“老山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戰爭中熱愛和平、不屈不撓精神的折射與升華,同樣也是中華民族在和平建設時期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精神的折射和反映,這種精神是文山人民共有的寶貴財富。在當前,經濟社會建設任務依然繁重的時期,文山人依然繼承和弘揚“老山精神”,用“老山精神”激發文山各族人民的頑強鬥誌,堅定必勝信心,必將戰勝發展中遇到的艱難險阻,才能實現文山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當槍炮的轟鳴聲停止,硝煙散盡,文山人民感悟到貧窮是最大的困難,發展是最大的任務時,那一顆顆被淚水滾過的心開始激跳。1992年12月,省政府在文山召開了戰後恢複建設現場辦公會,文山州才真正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才開始了在百孔千瘡中乘風破浪前行的曆程。與全國其它地區相比,甚至與雲南省其它州市相比,文山改革開放時間整整晚了14年。